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件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件

主要发达国家首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使课程 结构改革朝着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 选修课程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并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国外的经验表明, 从影响学科构成的因素(主要是教育目标、学科发展本身的特点与学生身 心特点)出发进行超越单门学科的“学科群”的分类及其构成的研究是十 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不同课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年级地位。 从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一般趋势是:小学低年级 倡导综合课程,高年级以后强调分科课程,高中后期阶段又倡导更高层次 上的综合课程,其中小学综合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出于儿童认知特点考虑的, 而高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则主要基于现代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2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一)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提高全民
素质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 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江泽民指出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 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 础性的地位。”
7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使知识陈旧率提高的同时占有知识成 为学校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社会,除去掌握基础知识以外,学校及其课程还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技能;

(2)课程内容必须谨慎选择,在记忆材料上不能花费
从宏观上看课程实施是在教育主管部门或课程决策机构领导下的多 种力量参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 到来和新教育理念的推动等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将加强而对 教师的依赖将降低,大多数国家已经或正在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儿 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并开始重新重视学习过程和科目内容间的平 衡,鼓励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学会学习以及基于活动的课 堂计划等能力。
11
基本指导思想:
❖第一,教育民主化思想。 ❖第二,教育回归生活。 ❖第三,人本主义思想。 ❖ 第四,终身教育思想。 ❖ 第五,建构主义理论。 ❖ 第六,多元智力理论与成功智力理论。 如上几种教育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体现出了平等性、 生活化、个性化、发展性、多元化等特点。
26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 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 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 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 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 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 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 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 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12
(二)课程改革的普遍理念与目标
总的说来,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在各个国家都是相通的,都强调如下 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第二,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四,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第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 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 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25
(三)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 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 “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 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24
案例及分析:
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 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 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 起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 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 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 容提前学习。
第五章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科学系 苏堪宇
1
大纲内容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 发展与课程变革。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8
(五)健全课程监控与反馈机制
课程改革能否发挥应有的成效必须经过监控与 反馈才能得知,也只有通过这一环节得出的结果才 能更好地进行调整与完善并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 具体地就是指系统或局部的课程评价。在体制这个 层面上,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有国家考试、教育官 员的定期督导和监督、国家或地方机构进行的调查 和检核等,通过对关于政策声明的课程文件分析、 与有关股东进行的批准会议、考查一些学校的试点 研究、咨询教师、观察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表现等 将获得的信息作为课程改进基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三)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2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设置的现代化 学习历程的个别化 学科之间的综合化
23
(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 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 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 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 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 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 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 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 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 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
学生的发展!
29
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9
❖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尤其主要发达国家 的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除了重新厘定课程 目标以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体制、课 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科书、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进 行了或正在进行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的改革。
20
第三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 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 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过多的时间;

(3)要引导学生能使用和改变信息;

(4)学生学会对形势做个人分析,做出正确决定;

(5)学会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

(6)注重创造性教育。
8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 (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2
❖ 要求学生了解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并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 容和特点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 主要包括:
第一节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 第三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
第一节 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10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日益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
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课程改革也面 临着压力与动力并存的局面。
世界各国的教育本身也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教 育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任,迫使教育者对教育问题 做出了一系列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主导当代世界各 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15
(二)整体设计课程结构
当今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结构的改革,它是处 理和解决升学与就业、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的症结 所在,世界各国为实现课程结构整体的全面性的功能并克服传统分科课程 单一结构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 改革。
❖ (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制约着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各科
教材的广度、深度与难度。
9
第二节 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发展动向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也是一个 追求变革与超越的时代。在世纪之交,世界 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勾 画未来的蓝图。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 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课程领域的革 新,事实上历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是从课程 改革开始的。
27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 (一)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二)近些年来的探索与实验课程改革奠定
了实践基础
浙江、山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进行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验,涉及到课程目 标、课程结构、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 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