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掌骨全息疗法介绍

第二掌骨全息疗法介绍

一、第二掌骨侧部解剖:第二掌骨侧包括:第二掌骨及肌肉、桡神经、血管掌浅支及皮肤,该部皮肤含有大量神经末梢。

:二、穴位的定位及主治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系统可分为头穴、颈肩穴、心肺穴、肝胆穴、脾胃穴、肾穴、腰穴、下腹穴、生殖穴等。

1.头穴定位: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后凹陷处,相当于三间穴。

主治:牙痛、头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等头面、眼、耳、鼻、口、牙齿疾病。

2.生殖穴定位: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根部交界处。

主治;子宫、膀胱、尿道、肛门及大腿部疾病。

3.脾胃穴定位:生殖穴与头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肌肉疾病,扭伤等。

4.心肺穴定位:头穴与脾胃穴之间中点。

主治:心肺、乳腺及支气管、背部疾病。

5.颈肩穴定位:头穴与心肺穴之间中点。

主治:肩周炎、落枕、肘腕、咽喉部疾病。

6.肝胆穴定位:心肺与脾胃穴之间中点。

主治:肝胆疾患,顽固性失眠。

7.肾穴定位: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上1/4处。

主治:遗尿、肾及小腹疾患。

8.腰穴定位: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中点。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等及腹部疾病。

9.下腹穴定位:腰穴与生殖穴之间。

主治:阑尾炎、结肠炎等下腹部疾患。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每个穴位都以其对应部位或器官命名,实际上身体可分为无数个部位,因此第二掌骨侧就应对应许多穴位。

并且,每个穴位除治疗同名器官或部位疾病外,还可治疗与之在同一截面上的其他器官和部位疾病三、第二掌骨侧穴位与所对应的部位或脏器:头穴:头、眼、耳、鼻、口、牙颈肩穴:颈、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肩、上肢、食管心肺穴:肺、心、胸、乳腺、气管、食管、背肝胆穴:肝、胆脾胃穴:脾、胃、膈肌、胰肾穴:肾、大肠、小肠腰穴:腰、脐周、大、小肠下腹穴:下腹、大肠生殖穴:子宫、膀胱、卵巢、睾丸、外阴、肛门及下肢疾病等。

第二掌骨侧原排列方式上:头穴、颈穴、上肢穴、心肺穴、肝穴、胃穴、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足穴计12个穴位。

据笔者多年实践,结合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知识,将其改成现在的排列方式。

人的躯干两极应由头部和生殖部为两极。

腿足只是从生殖部长出的分支,象上肢一样,不能作为人的另一极。

经过反复临床验证,现行的全息穴位以头穴至生殖穴的排列方式更符合全息律的本意。

为什么两套全息穴位分布具有相同功能呢?原因很简单,因下肢和足部是从人的另一极生殖部生长出来的分支。

因此生殖穴亦代表腿、足部。

实际上,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并不是单纯的直线排列,如更细地分,则是由一个屈膝而坐的胎儿,头端在远心端,臀和足在近心端在第二掌骨侧的缩影。

这更符合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的全息思想。

有人用经络诊疗器测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详图,具体定位如下。

后头穴:食指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臀穴:食指掌骨与第一掌骨根部交界处。

脾穴:后头与臀穴之间。

肺穴:后头与脾穴之间。

肝穴:肺穴与脾穴之间。

心穴:肺穴与肝穴之间。

颈穴:后头与肺穴之间。

肾穴:脾穴与臀穴连线上1/3处。

腰穴:肾穴与臀穴之间。

前头穴:食指掌指关节尺侧后凹陷处。

口穴:前头穴直下,平颈穴。

鼻穴:口穴直下一分处。

眼穴:鼻穴直下一分处。

耳穴:颈穴与口穴之间。

偏头穴:耳穴与口穴水平,耳穴直下二分处。

肩穴:耳穴直上,颈肺二交叉处。

肘穴:口穴直上,平肺穴。

手穴:肘穴直上,平肝穴。

胆穴:肩穴直上,平肝穴。

胃穴:胆穴直上,平脾穴。

小肠穴:胃穴直上,脾肾二穴交叉处。

大肠穴:小肠穴直上,腰臀穴交叉处。

膀胱穴:大肠穴直上,腰臀穴交叉处。

膝穴:手穴直下,平腰穴。

足穴:膝穴直上,平臀穴。

四、按压第二掌骨可以治病初学者最好先找一个身体棒的年轻小伙或姑娘,摸一下第二掌骨,再摸老人的,然后再去找体弱多病的人去摸,慢慢地就能体会到不同的体质特点。

摸完骨之后再去问他们有什么病,去找到第二掌骨的压痛点,反复揣摩,不断实践,就能很快掌握这种最简单的诊断法。

这时再去学其他的如手诊、耳诊、面诊等,综合判断起来就更准确。

第二掌骨骨质的软硬,与人在骨骼发育时期(7~20岁之间)的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那些爱运动的人,骨质都很硬。

此外我还发现,不同地域的人的第二掌骨也有很大区别。

南方人的骨质一般比较软,而在北方,骨质硬的人比较多,这与当地水质及日照时间有关系。

南方阴雨连绵的天气比较多,日照时间短,不利于钙的吸收;而北方长年日照充足,利于钙的吸收,从而使骨骼强壮。

还有一点,我发现骨质的软硬与性格也有部分关系。

骨质较硬的人,性格一般刚毅、倔强;而骨质较软的人,性格一般比较随和、内向。

第二掌骨不但能用来诊病,还能用来治病。

只要你摸到自己的第二掌骨处有压痛或有凸起,就说明你身体相应的部位可能有病,有空的时候你就经常按按、揉揉。

不要用拇指的指腹去按压,因为这个穴位的区域比较小,用手按压时面积太大,不容易准确。

要用拇指的关节处去按,这样刺激的作用集中,力度大。

还可以用笔、梳子等硬物的钝处去按压有痛点的部位,也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这些常见病都可以通过按压第二掌骨来进行治疗:1.如果突然胃疼,就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按压100下,左右手都要按,很快胃疼就会缓解。

2.常使用电脑的人颈椎不舒服,随时点压第二掌骨对应颈椎的穴位,就能放松和缓解。

3.头痛时直接按压第二掌骨对应头部的穴位,效果很好。

4.女性得了妇科病,可以有空时按压第二掌骨上腰、下腹的穴位,每次最少也要上百次,要有足够的刺激量。

每天2~3次,同时配合食疗,常年坚持也能明显缓解症状。

5.血压高的人,可以在第二掌骨处的皮肤上涂适量润肤油,然后从头穴往足穴推,两只手各推200次后就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但此方法不能常用,常用泻气,只能用在应急上,比如突然感到血压高了,头晕了,你就赶紧推,慢慢地你就能感觉到头渐渐地轻松了,心里不躁了。

6.胸闷、心痛时,按压心、肺对应的穴位能缓解不适。

7.当你吃了不舒服的东西后,胃肠难受,你就从第二掌骨的胃穴往下推至足部,只须推几分钟后,胃难受、作呕的感觉就会减轻。

继续推,一边推一边用力按,两只手都各推几分钟后,很快就有要排便的感觉,当你及时排出吃下的不消化物,人很快就舒服了。

以前,我的胃肠非常不好,不敢随便在外面吃东西,一旦吃了不消化的食物,胃肠能难受好长时间。

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只要一不舒服,我就推这个部位,不出半小时,就能及时排掉不消化的食物,很快人就不难受了。

有人说,那此方我用在治便秘上不也行吗?我说也只是临时用,不能多用,多用同样泻气。

如临时便秘,可用推第二掌骨的胃穴至足穴这个区域的方法来促进排便。

五、第二掌骨全息针疗法主要刺激区一、常用穴第二掌骨侧的常用穴共六个。

1、头穴【定位】第二掌骨远心端侧面处。

【主治】头、眼、耳、鼻、口、牙的病症。

2、足穴【定位】第二掌骨近心端侧面处。

【主治】足、踝部病症。

3、胃穴【定位】头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处。

【主治】胃、脾、胰的病症。

4、肺心穴【定位】为头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肺、心、胸、乳腺、气管下段、支气管、食道下道、背等部位之病症。

5、肝穴【定位】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肝、胆部病症。

6、腰穴【定位】胃穴与足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腰、脐周、大肠、小肠等部位之病症。

二、新增穴1、颈穴【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之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颈、甲状腺、咽、气管上段、食道上段之病症。

2、上肢穴【定位】头穴与肺心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肩、上肢、肘、手、腕、气管中段、食道中段之病症。

3、十二指肠穴【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病症。

4、肾穴【定位】胃穴与腰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

【主治】肾、大肠、小肠等病症。

5、下腹穴【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子宫、下腹、膀胱、直肠、阑尾、卵巢、睾丸、阴道、尿道、肛门、骶等部位病症。

6、腿穴【定位】腰穴与足穴连线中1/3与下1/3之交界处。

【主治】腿、膝部病症.诊断法一、方法主要采用按压法。

以测患者右侧为例,测试者与患者对坐或对立,用右手托患者右手,令患者右手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3厘米,肌肉放松。

测试者用左手拇指尖在穴位上作垂直按压,略带揉的动作。

先以大小适中的压力揉压1~3次,当患者有明显的酸、胀、重、麻感时,宜适当增强压力,此时若出现躲避反应时,则可将此穴定为压痛点。

按压时可从头穴开始,依顺序诊断。

如检测患者左手,与上述动作恰好相反。

二、意义压痛点的出现,一般表示下列三种情况。

1、相对应的部位有病症。

如头穴压痛,则表明头、眼、耳、鼻、口或牙齿有病;2、相对应脏腑有病。

如肺穴压痛,除肺部可能有病变外还可能表明鼻或皮肤有;3、表明病症在那一侧较重。

如右手穴压痛明显于左手穴,可能右侧病症重于左侧,反之亦然。

凡是定位明确的病症,其诊断率较高;全身疾病定位不明确者,压痛多不明显。

取穴配方一、取穴一般有三种方法。

(一)按部位对应原则取穴。

如肝、胆疾病取肝穴;胃、脾、胰疾病取胃穴等。

具体可参照穴区部份之每穴诊治的部位。

(二)按同侧对应原则取穴。

即在上面取穴的基础上,还应取与患部处于同侧的穴位。

如患部在整体之左侧,宜取左手第二掌骨侧穴位。

(三)按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取穴,也就是按中医理论取穴。

如据肝主谋虑,情志精神疾病可取肝穴;脾主肌肉,肌肉病症取脾穴等。

二、配方第二掌骨侧针法在配穴上强调少针穴准的原则,即组方的穴位以精少为贵。

可采用上述单一或结合两种取穴法取穴配方,但一般不宜超过两穴。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泛控系统,向这个系统从较少的方向输入强的信息可以调动整体对这个信息的较强的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只有取穴准确,才能保证输入信息的可靠性。

操作方法一、针具:26~28号1寸毫针最为常用。

二、进针法:针刺之前先探寻到压痛点。

令患者手自然放松,握空拳竖直放于桌上。

常规消毒后,执针在压痛点上沿着第二掌骨侧的桡侧面边缘刺入手心侧。

进针时注意针体应与水平垂直,针深0.8寸左右。

其中,针头穴宜成30度斜刺。

当针到所需的部位时,会出现感应沿桡尺骨向上传导。

如无强针感,可变换针尖方向加以探寻。

三、留针法:第二掌骨侧针法,一般留针45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如针感逐渐减弱,可每隔5~10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即可。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一、本法刺激较为强烈,针前宜向患者作充分说明,以避免晕针。

二、本法穴位排列较为集中,在取穴时,应将压痛点与穴位的定位一起考虑。

做到取穴尽量准确。

适应病症第二掌骨侧针疗法,主要用于疼痛性和功能性病症。

包括: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痛、急性腰扭伤、遗尿症、癌症止痛、月经不调、痛经、腰腿痛、呃逆、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胃痉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均有一定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