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

民法

名词解释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代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物权:是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5、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6、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行为。

7、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8、表见代理:指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基于此项信赖与无权代理人为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

9、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四、简答题1.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一般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一)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三)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2、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条件:一)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 意思表示真实;(三)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3、代位继承的条件是什么?(1)代位继承只能适用于法定继承,对于被继承人已经立遗嘱处分的遗产,不能适用代位继承。

(2)代位继承的发生,必须有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法律事实存在。

(3)被代位继承人必须是享有继承权的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亲属,子女、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等。

其他如被代位继承人的配偶、儿媳、女婿、侄子、外甥等都无权代位继承;4)被代位继承人必须未丧失继承权。

4、物权的法律特征有哪些?物权的特征有:物权是支配权;物权是绝对权;物权是财产权;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具有排他性。

5、债的发生根据有哪些?债的发生原因有四,即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债可以分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6、法人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1、甲携带一台电视机坐公共汽车,行驶中,由于一10岁儿童突然横穿马路,司机急刹车,乘客乙的小提箱将甲的电视机砸坏。

甲要求乙赔偿,理由是乙没有看好自己的东西。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1)乙不承担甲的损失,因为损失是汽车刹车所致,乙没有责任。

(2)汽车公司也不承担责任,刹车是紧急避险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免责条件,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负责。

(3)由儿童父母负责,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2.乙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婚后,与妻共建12间房。

1960年生一子丙。

1970年乙死亡。

乙母自乙婚后一直与乙兄甲同住至1974年病故。

1975年乙妻去世,丙即与甲共同生活。

乙家12间房被收作公房。

1981年落实政策,将12间房还给甲。

现丙要求继承,与甲发生争议。

乙夫妇和乙母均未留遗嘱。

问:这12间房应如何处理?为什么?(1)乙妻、乙母、丙有权继承乙的遗产,他们都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作为乙的遗产应有6间房,另6间属于乙妻。

各继承人每人继承两间(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般应当均分)。

(2)甲、丙有权继承乙母遗产,甲是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丙是代位继承人。

乙母继承乙遗产房屋2间,甲、丙各继承1间。

(3)乙妻应遗有8间房产,由丙继承。

(4)丙对房产继承最多,共11间,其中继承乙妻8间、乙2间、乙母1间。

3、原告赵某于1982 年在住地白石街78 号自建草房三间,1989 年因故回河南原籍居住,将该房租赁给结拜兄弟庞某夫妇居住,赵某按年收取租金。

1991年庞某将房屋换过小瓦,1992年经与赵某协商,将该房拆掉重建,修成三间两层小楼,共 6 间,口头约定楼下三间仍归赵某所有,由庞某使用,楼上三间归庞某所有,所有房屋由庞某负管理责任。

1995 年,庞某未经赵某同意,将该房全部卖给他人。

赵某知道后,要求庞某退回房款,追回房屋,庞某不同意,赵某向法院起诉。

问:(1)对于重新建的房屋,赵某与庞某之间存在什么法律关系?(2)本案中庞某出售楼下三间房屋的行为是否有效?(3)本案中庞某出售楼上三间房屋的行为是否有效?(1)赵某与庞某之间存在共有法律关系,共有是指某项财产由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

《民法通则》第78条第1款规定,财产可以由两个以上公民、法人共有。

本案中庞某将赵某所有的房屋改建,约定楼下三间房归赵某所有,楼上三间归庞某所有,因此赵某与庞某对该新建房屋共同享有所有权。

(2)《物权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庞某出售楼下三间房,没有经过赵某的同意,是擅自处分财产的行为,该行为无效。

(3)庞某出售楼上三间房屋的行为有效,按份共有人对其享有的份额有相当于单独所有之权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处分。

4.某照相器材商店采购到一批以前从未出售过的新型相机,价格定为1800元。

售货在柜台上制作价格标签时误将1800元标为800元。

一天,赵某逛商店,发现别的商店卖2000元的相机,在这家商店只卖800元,于是一下子买了两部。

后售货员发现价格有,每部相机少收了1000元。

商店经多方查寻找到赵某,但赵某说两部相机已先后转让给张某、李某,共得2600元,他已用这些钱买了一部录象机。

如果商店要追回相机,商店自去找那两个人吧。

商店只好派人去找张某、李某,但两人均躲着不见。

商店于是起诉到法院。

问:(1)本案中照相器材商店以800元的价格卖给赵某相机的行为为何种民事行为?(2)张某、李某必须退还相机吗?(3)本案应如何处理?(1)这是一起典型的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照相机器材商店的内心意思是将此种相机以1880元售出,但由于标价上的错误,售货员仅卖了880元,这是要约过程中的意思表示的错误,顾客在不知的情况下,与售货员达成了标的价格有重大误解的口头买卖合同,买下了两台照相机。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2)张某、李某不用退还相机。

(3)至于顾客对照相机的转卖行为,由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被撤销后,从行为开始起就无效,自然转卖相机的行为也就由于失去了合法的根据而被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

虽然转卖相机的行为由于失去了合法的根据而被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但他们俩人已经基于善意取得而拥有了这两部相机的所有权,商店不能再要求他们返还相机或赔偿。

但最初从商店买相机的顾客应将其从交易中所取得的1000(2600-800*2)元人民币退还给商店,其余的损失1000(2000-1000)元人民币则商店自行承担。

6. 2006年8月21日下午,某村村民赵某养的一条狗在同村屠户王某的肉铺里叼走一块肉,王某上前用棍子将狗打跑,狗在逃跑中撞上一头正在路上游荡的家猪,猪受到惊吓而乱跑时将七旬老太高某撞倒受伤,花去医药费3千元。

事后,高老太要求打狗人王某赔偿,王某称是因为狗偷吃肉铺里的肉其才去打狗,撞伤是由狗引起的,应由养狗人赔偿。

养狗人赵某认为,直接撞伤高老太的不是狗,而是猪,应由养猪人赔。

养猪人丁某则认为,其猪被撞也是受害者,一连串事件是打狗人造成的。

高老太无奈只好诉诸法院。

问:(1)本案对高老太损害的赔偿是否构成侵权的民事责任?(2)打狗人王某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为什么?(3)赵某和丁某是否应该承担连带责任?为什么?(1)构成侵权的民事责任。

(2)王某不应该承担责任。

因为狗、猪相撞并伤及高老太确实是由王某的打狗行为所引起的,但这纯属偶然事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对此一般人无法预见到该损害后果,没有主观过错。

(3)赵某和丁某应承担连带责任。

因为首先,本案是动物致人损害案件,且受害人高老太没有主观过错,亦非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故应由动物饲养人赵某和丁某承担责任;其次,赵某和丁某构成共同侵权。

本案中,狗撞倒猪,猪受惊撞伤高老太,狗、猪的致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故狗、猪的饲养人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对高老太负有连带赔偿责任。

一、不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中,不选、少选或多选不计分,1、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可以分为( C )A、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B、主权利与从权利C、既得权与期待权D、绝对权与相对权2、( B )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失踪人。

A、公民下落不明满一年B、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C、公民下落不明满三年D、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3、以是否因移动而改变用途和降低价值为标准,可将物分为( C )A、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B、可分物和不可分物C、动产和不动产D、主物和从物4、乘人之危的行为是( A )A、无效民事行为B、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的民事行为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D、有效民事法律行为5、某甲购得一条电热褥,在使用时因该电热褥漏电而受伤。

如果某甲向人民法院起诉,法律保护其请求权的时效期限为( A )A、1年B、2年C、6个月6、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 C )A、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B、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C、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7、下列担保方式中属于约定担保的有 ( ABCE )A、保证B、抵押C、质押D、留置E、定金8、债的发生根据有( ACD )A、合同B、遗赠行为C、侵权行为D、拾得遗失物9、下列各项物权中,属于用益物权的是( A )A、典权B、抵押权C、相邻权D、留置权10、教师洪某死亡,遗产由其妻子甲和两个孩子乙、丙继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