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民法上的时间

第十一章 民法上的时间


(2)时效的中止与不完成。《德国民法典》区分时效 的中止与时效的不完成。时效的不完成与停止有 别:在时效的不完成,虽然时效本身可以继续进 行,但它不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之前届满,即时效期 间必须延长至该期间到来之时。我国《民法通则》 规定的许多所谓“中止”的事由,可以归于时效的 “不完成”,但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时效 的不完成。
(二)期间的确定规则 1.期间的开始。 (1)按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民法 通则》第154条。如上午9点交付照片洗印,约定2小 时后取,则应在11点时期间届满; (2)规定按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 算在内,从次日开始。
2.期间的终结。 (1)以日、星期、月或者年定期间者,以期间最后一 日过去之日为期间的终止。 (2)以星期、月、季度、年确定的期间,则在最后星 期、月、季度、年与起算日相当日的前一日终止 时,为期间的末日。但在最后一日无相当者,以其 月末最后一日终止时为期间末日。 3.期间的延长。所谓时间的延长是指如果期间的最 后一日恰逢法定节假日的,该期间的届满以法定节 假日结束后的次日终了时届满。 5.期间的逆算。所谓期间的逆算,是指期间自一定 起算日溯及往前所为的计算,其期间的计算准用期 间的顺算。
返回
第四节 关于期日与期间的实体法 解释规则
一、期日与期间的意义及规范目的 在民法上,时间主要由期日与期间构成。各国 法律一般都有关于期日与期间的规定(《法国民法 典》除外),其目的在于对时间的解释提供统一的实 体法规则,正如拉伦茨所指出的:法律除规定了一 些指示法官如何去解释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外,还 规定了一些在依据一般原则不能得出准确结论的情 况下,依表示的某一特定意义为准的实体解释规 则。
返回
第三节
除斥期间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 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形成权 存续的有效期间。该期间届满,形成权即告消灭。 除斥期间是学理称谓,一般未见诸立法。但各国法 律上都有这种期间。 二、除斥期间适用的对象及作用 除斥期间适用于各种形成权。如撤销权、追认 权、同意权、决定权、异议权等。其作用是使某种 不确定的状态确定化。因此,形成权的行使不得再 附条件,以免使不确定的状态更加不确定。
二、诉讼时效的期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而根据第136条的规 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另外,特别法上还 有更长或者更短的诉讼时效期间。 另外,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还规定了最长 期间,即20年,只不过该期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计算。
2.几种特殊请求权的时效期间的起算问题。 (1)不作为请求权的时效期间的起算点。 (2)关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以及未定有履行期间的 请求权、瑕疵担保责任的请求权等均可适用“权利 人可行使之时”开始计算,需要的仅仅是对“权利 人可行使之时”的解释问题。 (3)未定履行期的债权的时效期间的起算。 (4)附停止条件与始期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应 从条件成就或者期限到来时开始计算。
2.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事由。 ①请求(起诉或者相当于起诉的行为); ②债务人承认; ③其他行为。 3.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 消灭,重新计算期间。 (二)诉讼时效的中止 1.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 时效进行中,出现了请求权行使的障碍,诉讼时效 期间停止计算,等到障碍事由消失后,期间继续、 连续计算的制度。 2.诉讼时效中止的制度价值。诉讼时效中止的制度 价值在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起到真正惩罚不行使 权利的人的作用。
4.中止的事由。《民法通则》规定的中止事由主要 有二:一为不可抗力,二为其他障碍。但这些事由 仍然过窄,不能周延地保护权利人利益,故应扩充 之。具体来说,中止还应包括下列事由: ①磋商。 ②特殊关系。 ③对特定人的性侵犯。 ④其他事由。 5.中止的法律后果。时效期间中止并不导致已经经 过的时效期间失去效力,仅仅是停止计算,待中止 事由消灭后,继续计算。
四、影响诉讼时效期间进行的因素 一般国家的民法典规定了三种影响因素,即时 效期间的中断、中止及不完成。我国《民法通则》 除此之外还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 (一)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 1.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概念。时效的中断,是指在 诉讼时效期间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与权利人不行 使权利相反的法定事由,使得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 归于消灭,而重新计算期间的制度。
3.诉讼时效中止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①事由不同:中断的事由是主观的原因,即权利行 使的行为;而中止的事由一般都是客观的,即因权 利人之外的原因导致权利不能行使。 ②法律效果不同:中断的法律效果是诉讼时效中断 前已经经过的期间归于消灭,而重新计算时效期 间;而中止则不导致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消 灭,而是暂时停止,等到阻碍事由消灭后,再继续 计算。 ③发生的期间不同:中断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的任何 时候都可以发生,而中止必须发生在诉讼时效进行 中的最后6个月内。
(二)法院不能援用的说明理由 虽然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时效仅能 为当事人援用而法官不得主动适用,但在说明理由 上却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 1.效果确定与辩论主义说。 2.不确定效果及良心说。 (三)援用人的范围 学理及判例认为:援用人的范围原则上应限制 在“因时效而直接受益者”的范围内,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种人: 1.债务人。 2.保证人 3.连带债务人。 4.诈欺行为的受益人。
第十一章 民法上的时间
第一节 时效制度 第二节 诉讼时效 第三节 除斥期间 第四节 关于期日与期间的实体法解释规则
第一节
时效制度
一、时效制度的概念及其存在的正当化理由 (一)时效制度的概念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地经过一定期间 即在法律上产生一定后果的事实。时效必须有两个 基本的要素: ①一定事实状态的持续存在; ②达到法定期间。
四、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 1.构成要件不同。诉讼时效的构成要件有两个:一 是期间经过,二是权利不行使;而除斥期间只有一 个要件,即期间经过。 2.适用对象不同。消灭时效对象是请求权;除斥期 间的对象是形成权。 3.法律效力不同。消灭时效期间经过不消灭实体权 利;而除斥期间经过则消灭实体权利。 4.期间的弹性不同。消灭时效期间为可变期间;而 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 5.计算的开始不同。消灭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而除斥期间从权利 成立起计算。
二、期日及其确定规则 (一)期日的概念 期日是指不可分或者视为不可分的一定时间, 乃时之静态,可喻为时之点。期日可以分为独立的 期日与为计算期间的方便而作为期间的起点与终点 的期日。在实践中,这两种期日都大量存在。
(二)期日的决定规则 1.期日的终结点。我国《民法通则》第154条第4款 规定,“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24点。有业 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但也必 须承认某些例外,例如,保险合同通常以最后一日 的24点作为合同的终结点。 2.期日的顺延。在一定期日应为意思表示或者给付 者,如果遇到该日为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假日的, 以休假日之次日为期日。但是,如果当事人有特别 约定的,依其约定。 3.不确定期日的确定规则。假如以“月初”、“月 中”或者“月终”为期日的,分别应确定为该月的 “第1日”、“第15日”及“该月的最后一日”。
(二)受益人放弃及后果 诉讼时效完成后,虽然债务人或者其他受益人 享有了抗辩权,但可以放弃这种抗辩。放弃的方式 很多,主要有: 1.履行。 2.以单方意思表示或者协议表示放弃时效利益。 3.债务人为债权人提供担保的。 (三)抵销的允许 一项请求权的时效期间虽然已经届满,但如果 可以抵销的状态在届满前就已经形成,则依然可以 抵销。 (四)时效期间届满不影响担保物权的实行 如果在请求权上设有担保物权,则请求权虽然 已经罹于诉讼时效,权利人仍得实现其担保物权。
三、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的内在关系 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之间存在的主要区别: ①构成要件不同。 ②两种时效的期间长短不同。 ③适用对象不同。 ④结果不同。 四、取得时效与诉讼时效的立法模式 (一)立法例 (二)我国时效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返回
第二节
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 1.债权请求权一般适用诉讼时效,是学理普遍接受 的观点。 2.物权及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关于这一 点,我国学理上存在争议。在德国一般认为,物上 请求权是适用诉讼时效的。 3.基于身份关系产生的请求权一般不适用诉讼时 效。 4.基于相邻关系的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5.抗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开始 由于诉讼时效的制度价值在各国的一致性,加 之我国移植西方法律的传统,因此,进行比较法上 的研究就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比较法上的参考 1.日本学理与立法。 2.德国学理与立法。 3.我国台湾地区的学理及立法。 4.我国学理及立法。
(二)本书的观点及对《民法通则》的检讨意见 1.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一般原则。能够行使权利而 不行使时开始计算。 “能够行使”包括两个方面的 含义: ①在客观上(法律上)请求权已经发生; ②请求权人知道自己的权利发生而且知道被请求权 人。
(四)时效利益的放弃与禁止 一般地说,因时效利益的放弃涉及受益人的利 益,故受益人的放弃应当允许。但是,考虑到对弱 者的保护及对第三人利益的照顾,下列两种情况下 应予以限制: 1.事先放弃时效利益的约定无效。 2.事后的放弃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利益。 (五)诉讼时效与导致债权人不主张权 利而导致时效期间经过的,债务人不得主张时效利 益。欧洲许多国家的学者及判例也持这种观点。
(二)时效制度存在的正当化理由 时效制度存在的正当化理由说明。 1.传统民法的观点。传统民法对时效制度存在的正 当化理由说明,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谋求社会法律关系的稳定。 (2)惩罚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3)方便审理案件。 2.对传统民法的批判观点。 3.本书的观点。
二、时效的本质 (一)时效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上的制度 时效制度应是实体法上的制度,但其行使与程 序有关。在民法上有许多制度都规定于民法实体 法,而行使却体现在程序法上,如解除权、代位权 等。 (二)时效是否能够因事先约定而排除适用 因时效制度并非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是基于社 会利益的考量,因此,时效制度为法律的强行性规 定,不允许当事人事先免除其适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