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道德与法治选择题专题复习

中考道德与法治选择题专题复习

学科拓展类选择题是近年来中考选择题的新增加的一种题型。

此类试题考查不凸显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性特性,而是把道德与法治的观点与语文学科上的名言、古诗句、名人事例、其他学科上的文化、图片等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触类旁通的理解拓展能力。

作答此类试题要有广泛的语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素养基础,在对试题提供信息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2019·河北中考)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艾华,前往居住着苗、何、布依等30多个民族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何族自治州,开始自己的文化之旅。

艾华来到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完整的西江千户苗寨,他在这里可能看到的代表苗族文化的事物或场景是()
A. 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苗族民族知识,①酥油茶是藏族食品,④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故本题排除①④。

针对训练:1、青少年学生不仅要做到自己远离毒品,而且要关注社会禁毒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禁毒活动。

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禁毒活动。

()
①投入到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禁毒活动中,为创建“无毒学校”和“无毒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②参加禁毒宣传、慰问禁毒工作者及看望戒毒人员等
③劝说自己的亲人、朋友及同学远离毒品
④如发现家庭成员、身边的朋友或其他人员吸毒、贩毒等,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
【解析】我们要树立战胜毒品诱惑的决心;主动远离毒品;掌握战胜毒品诱惑的方法,要投入到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禁毒活动中,为创建“无毒学校”和“无毒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劝说自
己的亲人、朋友及同学远离毒品,如发现家庭成员、身边的朋友或其他人员吸毒、贩毒等,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①③④正确;②不是青少年学生角度的内容。

2、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遵守法律,D符合题意;A的意思是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B描写的是西湖景色的变化万千;C体现的是友情的宝贵。

3、下列选项与漫画寓意相符的是()
①礼之用,和为贵②博采众长,兼收并蓄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
【解析】漫画寓意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①礼仪的应用,以和气为贵。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者来帮助,与题干不符。

②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与题干不符。

③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符合题意。

④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符合题意。

4、下列说法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③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

正像“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不曲折的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我们要直面挫折,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②③体现不畏惧挫折,获得成功,符合题意。

①体现多读书的好处,与题干不符。

④,梅花不如雪花那么洁白透亮,雪花却没有梅花的那一阵阵清香,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与题干不符。

5 、当代青少年要秉承中华文化基因。

对下列中华文化经典词句所蕴含的道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C.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我们要有包容精神
D. 天人合一。

——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可以命令自然,主宰自然【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典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A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意思是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B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注重实践,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世间万物要和谐相处,启示我们要有包容精神,理解正确,不合题意。

D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人类要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6 、(2019·福建中考)下列古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应正确的有()
①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业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友善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富强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析各个题肢可知,①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要尊重他人,并不是敬业,理解错误;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体现了友善的价值准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要从现在做起,与富强无关,理解错误;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国家责任意识,体现了爱国的价值准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7 、.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应()①虚心听从老师的指导②正确对待老师的局限与不足③学习老师的优点与缺点④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答案】D
【解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应正确对待老师的局限与不足,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与老师和谐相处,②④符合题意。

①与题干不符。

③错误,学习老师的优点,克服缺点。

8 、(2019·呼和浩特中考)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下列古诗词能体现这一规范的是()
①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②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③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④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孝敬父母认识,根据所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①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不符合题意;②意思是看重钱财,轻视父母,不能算是个子女,强调了对父母要孝敬;③意思是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发自内心地尊师重道,不符合题意;
④寓意为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所以排除①③。

9 、某校开展以“增强安全意识, 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以下同学们的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学习做菜时, 不把水滴到热油中
B. 被狗咬伤后, 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C. 电器冒烟时, 及时关掉电源开关
D. 过斑马线时, 低头和人微信聊天【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安全教育、生活实践的相关知识。

依据生活经验可知,“过斑马线时,低头和人微信聊天”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是错误的。

10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下列古语与这一思想相一致的是()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①②③观点符合题意;④意思是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与止于至善寓意不符。

11 、(2019·河南中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已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下列名言警句中与这句话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B.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C.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
D.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立自强的知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主要强调了我们不能想着依赖他人,要想着依赖自己,要做到自立自强。

A体现的是自强,入选;B强调的是要自我省察,及时改正、完善自己,与题文不符;C强调的是乐观面对挫折,不符合要求;D强调的是要珍惜时间,和题文不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