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案 苏教版
众数
教学内容
六下第79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
执教日期
4月3日,星期五
三维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探究意识预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师:众数是一种统计量。
【板块四】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2.布置作业:
(1)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对学困生及时给予指导。
(2)针对作业中错误率高的题,师生一起分析、补救。
【板块五】
一般学生完成除“智力冲浪”以外的题,数学尖子生基础题可以免做,但要求其完成“智力冲浪题”,及《走进数学王国》相关练习。
3.揭示课题:众数。【Biblioteka 块二】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集体交流。
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块三】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提问: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方法
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掌握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观察表格
思考: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明确:这里要把1个尺码看作需要研究的1个数据,把售出的每种尺码的“鞋的双数”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
3.说说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小组合作学习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想一想: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2.集体交流
平均数和众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代表生物组同学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相对更加合适。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教学准备:PPT
预习作业
自学课本第79页。
17、13、17、9、17、17、3、16、17,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反思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
认识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
2.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
4.培养同学们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谈收获。
2.完成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五、布置家作:
《一课一练》相关练习。
【板块一】
1.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从在这组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说明:从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次排列,发芽的粒数分别是17、13、17、9、17、17、3、16、17。17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家庭作业:
《一课一练》相关练习。
反思:
众数和平均数都是一种统计的数据,是数据的代表,是统计量,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生活实际选择说话,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求法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