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质岩复习

变质岩复习

孔兹岩:主要有Sil 、Gt 、Q 、长石组成的泥质变质岩称为孔兹岩。

紫苏花岗岩:是一种含Hy (紫苏辉石)具花岗质成分的长英质岩石,通常含少量的Gt 和Bi 无富铝矿物Sil 和Crd ,石英呈暗蓝色或蓝灰色,长石呈蓝绿,他是花岗质或砂质岩石经历麻粒岩相变质而成。

钠长-绿帘角岩相:泥质:富铝Q+Ab+And+Ms+Bi+Ch 富钾:Q+Ab+Ms+Bi+Mi 长英质:Q+Ab+Ms+Bi+Mi 变质xxx 基性: Ab+Ep+Act+Ch+Bi+Q 钠长-绿帘角岩钙质Cc+Tr+Ep+Q+Ab+Bi Ep-Tr 大理岩、Cc-Ep-Tr 大理岩 普通角闪石角岩相泥质:富铝:Q+Crd +And+Bi +Ms 红柱石角岩、堇青石-黑云母角岩 富钾:Q+Ms +Mi+Bi 云母角岩 长英质:Q +Ms+Mi+Bi 长英角岩基性Q+Pl+Hb+Tr/Act+Cum/Ant 镁铁闪石-普通角闪石角岩 Q+Pl+Hb+Tr/Act+Di 透辉石-普闪石角岩通 钙质Q+Pl+Di+Gro 泥灰岩组合:斜长石钙锆榴石-透辉石角岩 Q+Gro+Di+Cc/Wo 不纯灰岩:钙铝榴石-透辉石大理岩 辉石角岩相:泥质:富铝:Q+Sil/And+Crd +Or 含正长石矽线石-堇青石角岩 Q+Crd +Bi +Or 含正长石堇青石-黑云母角岩富钾: Q+Sil /And+Crd +Or 矽线石-堇青石-正长石角岩Q+Crd +Bi+Or 堇青石-黑云母-正长石角岩 长英质:Q+Sil/And+Crd+Or 矽线石-堇青石长英角岩Q +Crd+Bi+Or 堇青石-黑云母长英角岩基性:斜长石—二辉石组合Pl+Di+Hy (紫苏辉石)+Q 辉石角岩钙质:Pl (斜长石)+Gro (钙铝辉石)+Di (透辉石)+Q 斜长石-钙铝榴石-透辉石角岩绿片岩相(GS )泥质岩:富铝:含富铝矿物Prl (叶腊石)无Mi (微斜长石)组合:prl+Ch+Ms 富钾;Ch 带:有Stp 黑硬绿泥石无Bi 组合:Stp+Ch+Ms+Mi ,Stp 板岩。

Bi 带:有Bi 无Stp ,典型组合:Ms+Bi+Mi+Q 微斜长石-二云母片岩 长英质岩:二云母长英砾岩基性岩:从Ch 带至Bi 带。

矿物组合没有变化,仅Act 阳起石含铝量增加。

Ep+Act+Ch+Ab+Q钙质:不纯泥质岩:以Cc 为主,代表性岩石为Ep-Tr 大理岩 泥灰岩:以该硅酸盐为主;Cc+Ep+Tr 粒岩 绿帘角闪岩相泥质岩:富铝:Q+Ab+Prl+Ch+Ms 组合 Ch 带—含Stp 板岩—Stp+Ch+Ms+Mi; Bi 带—微斜长石二云母片岩—Ms+Bi+Mi+Q长英质:Ch 带—Stp+Ch+Ms+Mi; Bi 带—Ms+Bi+Mi+Q基性:Q+Ab+Ep+Ch+Act;从Ch 到Bi 带仅阳起石含铝量增加。

钙质:Ep-Tr 大理岩;Cc-Ep-Tr 粒岩Cc+Ep+Tr+Q+(Ab+Bi) 麻粒岩相泥质:低温组合:Sil-Gt-Or 片麻岩;Gt-Bi-Or 片麻岩。

高温组合:Bi 消失出现Crd;Sil-Crd-Gt-Or 片麻岩;组合;Hy-Gt-Or 片麻岩。

长英质含Bi,典型岩石 低温:Sil-Gt 长英麻粒岩;Gt-Bi 长英麻粒岩。

高温:Sil-Gt-Crd 长英麻粒岩;Hy-Gt 长英麻粒岩 基性:低温相含Hb ,典型岩石Gt-Pl-Hb-二辉石麻粒岩;高温相Gt-Pl-二辉石麻粒岩钙质:通常无Wo\Gro,典型岩石-Cc-Pl-Di 粒岩(泥灰岩)、Pl-Di 大理岩(不纯灰岩 角闪岩相:富铝(组合1)St-Alm-二云母片岩Q+ St (更富铝Ky ) + Alm + Bi + Ms (四取三);富钾:Mi+Ms+Bi+Q;无富铝矿物,Mi-二云母片岩。

Ky 带—Ky-Alm-二云母片岩,高铁镁比仍可出现St,无Sil;Sil 带—Sil-Alm-二云母片岩,无Ky.St\Ky\Sil 三矿物常呈变斑晶产出。

长英质:二云母长英片麻岩;Mi+Ms+Bi+Q;无富铝矿物;前寒武纪片麻岩区TTG 岩系——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基性:以出现Pl(An 大于20)+Hb+Q 组合为标志。

Hb+Pl (An>20)± Bi ± Ep ± Q 钙质:出现Gro ,以致分为组合5(泥灰岩):Pl-Gro-Di 粒岩和组合6(不纯灰岩):Gro-Di 大理岩动力变质岩动力变质岩的一般特点:1、产在断裂带及韧性剪切带中,呈线状分布。

2、动力变质岩在地貌上常形成洼沟或陡墙。

3、具碎裂结构、糜棱结构、有或多或少的棱角状或眼球装碎斑或碎块4、动力变质岩带内岩性变化大,岩石面貌受原岩、变形机制和变形强度控制。

5、动力变质岩是流体活动地带,所以常伴有蚀变和矿化。

一、接触热变质岩的特点:1、局限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围岩之中围绕侵入体分布,具有烘烤边和接触晕2、由于变质因素主要是温度,缺乏偏应力,因而接触-热变质岩一般具有变晶结构和无定向结构为特征,在接触变质晕外带变余结构发育。

3、接触-热变质属于很低P/T 变质,形成深度浅,因而矿物成分以红柱石、堇青石、硅灰石、等低压矿物为特征。

4、由于导致接触-热变质的热和流体来自侵入体,因为接触变质晕中出现自侵入体接触带向外变质程度逐渐降低的变质分带围绕侵入体呈同心圈状分布,5、由于岩浆流体的作用,接触-热变质岩往往有矽卡岩等交代岩伴生。

埋藏变质岩埋藏变质岩的特点:1、出现在造山变质和洋底变质的很低级部分,或独立出现在强烈凹陷盆地沉积的下部2、变质因素以很低温、很低压为特点,常常伴随低温流体参与的交代作用3、由于温度很低,矿物成分以很低温矿物及大量原岩中残留矿物为特征。

4、岩石无片理,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原生构造结构保留完好,外貌上与未遭受变质的原岩很难区分。

5、由于温度很低,缺乏与埋藏变质相有关的岩浆活动。

造山变质岩造山变质岩的特点:1、广泛分布在前寒武纪和显生宙造山带中,面积大,变质区外形可分为面状和带状两类。

2、是区域性热异常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的产物,变质因素复杂。

温度、压力、偏应力和流体都又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变质条件变化范围广。

3、由于受到偏应力的作用,造山带变质岩通常收到构造变形而发育明显的面理和线理。

4、由于P/T变化大,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质带演化十分复杂多样。

5、一个在同一构造背景下的大面积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内部通常可显示热峰压力,有很大变化,这导致变质区内部的P/T比的变化,而分为同类型相系的两个区域。

6、造山变质的构造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弧-沟带、大陆碰撞带、大陆拉张带。

中P/T和低P/T区域变质岩中P/T和低P/T区域变质岩不仅有类似的构造背景,往往共存于同一构造背景之中。

同一个变质相的不同P/T类岩石中,除泥质变质岩随P/T比变化有明显的狂舞组合差异外,其余各化学类型的矿物组合变化不大。

高P/T区域变质岩产于海沟带和大陆碰撞带,是地壳俯冲的标志,典型的高P/T区域变质岩为LA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蓝片岩相、榴辉石相1、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位于沸石相与蓝片岩相之间,代表一个小的P-T范围。

矿物组合主要为Lw-Ab-Ch2、蓝片岩相1)广的高温高压变质岩,有洋壳和海沟沉积物俯冲变质形成,是识别古海沟带的标志。

2)蓝片岩特征矿物是兰闪石类钠质角闪岩包括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他们构成了Al-Fe连续类质同象3)由于低温,重结晶不彻底,蓝片岩相变余结构发育;由于俯冲带强烈的构造变形,岩石面理发育。

4)、以Lw的分解反映为界,分为两个亚相:硬柱石-蓝片岩亚相:特征矿物组合:Na-Am(钠质角闪岩)—Lw+Ab,无Ep绿帘石绿帘石-蓝片岩亚相:与Lw-蓝片岩相比,相对低压高温。

特征矿物组合:Na-Am+Ep+Ab无Lw(硬柱石)具有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的过渡性质。

3、榴辉岩相为一个高压变质岩相,以典型的榴辉岩而得名。

榴辉岩是有石榴子石和绿辉岩组成的高压基性变质岩。

榴辉岩的形成与高P/T基性麻粒岩(Pl+Gt+Cpx麻粒岩)以Coe===Q多型转变线为界分为超高压变质岩和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相温度范围相当宽广,低温西限向蓝片岩相过度,高温限为干的拉班玄武岩固相线。

Coe===Q体积增大10%,因此含有Coe转变来的Q包裹体的Gt、Cpx等寄主矿物中会形成因体积膨胀而产生的放射状或同心状裂纹,这种裂纹是识别Coe包裹体的最主要标志。

1)榴辉岩相基性变质岩分为:低温高压;中温、高压超高压;高温、高压超高压C型榴辉岩B型榴辉岩A型榴辉岩2)榴辉岩相非基性变质岩混合岩混合岩的一般特点: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相岩浆作用过度的类型,决定了混合岩具有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

1、大面积分布于前寒武纪地盾区和显生宙岛弧带,大碰撞带、大陆拉张带——中P/T区域变质区,于中、高级区域变质岩及花岗岩类深成侵入体共生和相互过度。

2、混合岩有基体和脉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3、从化学成分上,浅色体为长英质的,他们是部分熔融产物,古成体可包括泥质、钙质、基性、镁质、等各种化学类型变质岩,但长英质质片麻岩常见。

4、在结构方面,古成体呈鳞片花岗变质结构的变晶结构和交代结构,强面理化。

新生体和片麻状花岗岩通常称半自形粒状等熔体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

5、基体与脉体的空间排布方式决定力混合岩的构造特点。

6、混合岩的结构取决于混合岩化的强度及基体结构3、混合的成因深熔: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融物质富集集中形成脉体,因而称为“半熔体岩岩浆注入:外来的花岗岩岩浆注入片岩、片麻岩形成的交代:深部上升的岩汁交代原岩而形成的变质分异:岩石内部熔体或溶解物质迁移富集的结构,脉体来自变质岩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