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土壤学复习提纲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主要有: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岩:斜长石,辉石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正长斑岩:正长石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

分为三种: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

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

可分为: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

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矿物与水化合)、水解(由于水的H+从硅酸盐矿物中,部分取代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基离子,生成可溶性盐类)、氧化(湿润条件下,含铁、硫的矿物,实质为强酸化过程)。

生物风化: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含钾丰富的黑云母和长石易受到分解,是与细菌、真菌和藻类从中吸取钾素分不开的。

同晶代换:阳离子间的取代作用。

只在原生矿物及次生矿物成矿时产生,其代替条件是价荷、半径差异较小,将造成构造不稳,价荷剩余。

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橄榄石(孤立的硅氧四面体通过盐基离子相互结合)<辉石(硅氧四面体单链)<角闪石(硅氧四面体双/复链)<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①定积母质/残积物: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分布在山区较平缓的高地上,是山区主要成土母质之一。

地面上的残积物经水流淋洗后,具粗骨性特征,其组成和性质与原岩有较大的差别。

下层的风化物逐渐过渡至基岩,具连续性特征。

②运积母质:1)流水沉积母质:据流水的性质和沉积的地形,分坡积物、洪积物和淤积物。

A.坡积物B.淤积物/冲积物/沉积物C.洪积物2)静水沉积母质:如湖积物。

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呈暗褐色或黑色。

3)海水沉积母质:如海积物。

硅质含量高。

滨海盐土的一种成土母质。

4)风积母质:风力所夹带的矿物碎屑,经吹扬(风蚀)作用后沉积而成。

如沙丘、沙漠。

5)重积母质/塌积物:山地陡崖上的风化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塌坠落,是山麓及谷地局部地段上母质的类型。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重要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①自然土壤剖面层次: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②耕作土壤剖面层次:1)表土层:分耕作层(0-20 cm)和犁底层(耕作层下6-8 cm)。

2)心土层:保水保肥,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3)底土层:生土或死土。

三、论述题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①人为作用:有益(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提高肥力);破坏。

②自然成土因素:1)母质(内因):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的物理(质地)和化学性质(养分组成、酸碱性)影响明显。

2)生物:养分积累,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增加有机质,改善结构3)气候:直接影响水、热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温度、降水量等影响矿物风化、矿质元素迁移速率。

4)地形:对母质、水、热条件、植被的再分配。

5)时间: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

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着成土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度不同,故受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处于不同分解阶段死的动、植物残体和活的动物、微生物分泌、排泄的物质及再合成的物质,数量1-5 %,北高南低。

腐殖质:多官能团、含氮、芳香族结构、酸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体系。

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参与下,经过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逐级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生成简单的无机物质CO2、H2O和无机盐类。

1.腐殖化过程:土壤生物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最终形成另一类新型的含氮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在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

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分半分解和缩合两阶段。

生物化学过程是腐殖质形成的最主要的过程。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蛋白质在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后形成氨或铵盐。

硝化作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氨或铵盐经过一系列硝化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通气不良,含大量新鲜有机物及大量硝酸盐的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嫌气性分解,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①土壤细菌(单细胞微生物):1)按生理作用分:碳水化合物分解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细菌。

2)按营养类型分: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②土壤真菌:生理类群:腐生、共生和寄生。

③土壤放线菌④土壤藻类⑤作用:1)微生物是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2)氮素的生物固定主要是由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完成3)菌根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能力4)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5)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氮素的生物固定、植物的根部营养等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①化学活性②分散性和凝聚性③稳定性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根系的穿插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不延伸,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

②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的机理在于根系分泌物中的高分子物质。

根系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和多糖类物质可以团聚土壤颗粒③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死亡和破坏的根冠、根毛和表皮组织脱落。

这些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④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三、论述题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这题的详细说明不确定正确)①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1)植物矿质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植物营养元素,如N、P、K、Ca、Mg、S、Fe等重要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

2)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产生的CO2是植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3)有机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分的有效化。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1)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

2)提高土壤温度:腐殖质为棕褐色或黑色物质,使土壤颜色变暗,增加土壤吸热的能力。

③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1)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2)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④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也是某些土壤动物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改善通透性,从而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⑤其他作用(如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单位为g/cm3)。

土壤密度(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总孔隙度不直接测定,而是计算出来: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物理性粘粒: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物理性砂粒:直径0.01-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

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2)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通气性易中等不易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透水性易中等不易保持水分能力小中等大增温性易中等不易有效水分含量少多中-少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①土壤的表层A1层,如没有被破坏,都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还有粒状、块状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