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著名诗词

唐代著名诗词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岑参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杜甫这里有四首七律唱和诗,是宋元以来许多谈诗的人喜欢评论的。

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

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

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

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

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

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

中书省有政事堂,是宰相和大臣会议政事的地方。

当时,杜甫官为左拾遗,属门下省。

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

王维本来是给事中,做了安禄山的伪官,此时刚才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

他们都是诗人。

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因而每人都做一首诗来奉和。

当时和诗的一定不止他们三人,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见到这三首。

贾至首先作诗,称为原唱,王、岑、杜三人的诗是和作,合起来称为唱和诗。

官位较高的诗人,有资格每天进宫中朝见皇帝。

他们对于宫廷中那些威严而又华贵的礼仪,印象极深,往往有诗记录。

唐宋诗人作这一类诗的不少。

方虚谷编《瀛奎律髓》,给这一种诗取了一个分类目,名为“朝省诗”。

朝省诗和应制诗同样都是宫廷文学。

字句要求富丽,对仗要求精工,思想内容要有感恩颂德之意。

创作方法纯然是赋,不能用有言外之意的比兴。

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尤其多,诗人们往往用这种作品表示其写作翰苑文章的才学。

我们研究唐诗,也应该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它们已没有用处。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

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

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

“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

“紫陌”是紫红泥铺的路。

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

“建章”是汉高祖造的宫殿,规模宏大,传说有千门万户,后代诗人就用来代表宫殿。

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

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

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

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

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代表中书省的官署。

此诗末一句,《唐诗纪事》作“终朝默默侍君王”,错得可笑。

王维的和作是紧紧扣住贾至原唱柏。

第一联也写“早”:戴红头巾的卫士在宫门外传呼天亮了,宫里专管皇帝衣服的女官才把翠云裘送来伺候皇帝视朝①。

汉朝时,卫士在宫门外学作鸡鸣以报晓,称为鸡人。

翠云裘见于宋玉的赋,用来指御衣。

晓筹是铜壶中报晓的筹子。

第二联写朝见情况:宫殿的门都开了,各国官员都来朝拜皇帝。

九天是最高的天,阊阖是天门。

这一句实际上是宫殿开门的倒装句法。

衣冠代表人物,冕旒是皇帝的朝冠,此处用作皇帝的代词。

第三联写朝见时的景色:太阳光才照临到殿前的承露盘,薰炉中的香烟要飘浮到皇帝的衣服上去。

汉武帝曾铸铜为仙人,掌上托着一个承接露水的铜盘,放在宫殿前。

此处用来指宫殿前陈列的装饰物。

皇帝的衣服绣有龙纹,称为龙衮,亦可称衮龙。

第四联讲到自己的职司:朝罢之后,回到中书省,就应当为皇帝办事,起草各种诏书。

“五色诏”是用典故,石季龙的诏书是用五色纸写的,故曰五色诏。

此处只是用来作“诏”字的修饰语,其实唐代的诏书是用黄麻纸写的。

岑参的诗,前三联的内容也是同样的。

第一联说: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暮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

从这一句看,可知这些诗都是在乾元元年三月里作的。

第二联说:晓钟一响,宫中的千门万户都开了,白玉阶两旁,警卫的仪仗队簇拥着许多官员。

“万”、“千”二字,都是多的意思,金阙指宫廷。

上一句就是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

第三联也是写“早”:花迎接这些剑佩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才隐落的时候,柳条吹拂着旌旗,还带着露水。

第四联就和贾至的原作不同了。

他说:只有这位凤凰池上的人,能做这样一首好诗,正如《阳春》、《白雪》的曲子一样,使大家都难于奉和。

这一联就是恭维贾至了。

杜甫的和诗用一半篇幅来写早朝,另一半篇幅来恭维贾至。

第一联说:五更时候,铜壶滴漏的声音,催出了晓箭。

这一句只是说:天亮了。

古代无钟表,以铜壶滴水计时。

每一个时辰有一支竹筹,或称箭,从水壶中升起。

所以说“漏声催晓箭”。

下面的对句是说:皇宫里的春风使桃花都红了。

“九重”是最高的地方,指皇宫。

人醉则脸红,桃花红了,就象是醉了。

天上的人是仙人,地上的人是凡人,皇帝既称天子,皇宫就是天庭。

皇宫里的人物就可以用仙字来形容,“仙仗”、“仙桃”是同样的用法。

第二联写宫中日暖风微,画着龙蛇的旌旗在微微飘动,宫墙殿角上有燕雀在高飞。

第三联说贾至朝见以后,满袖带着香烟回到中书省,提起笔来写成了一首象珠玉般的好诗。

第四联的含意,必须先了解几个有关的典故,方能明白。

原来贾至的父亲贾曾在开元初年也做过中书舍人,玄宗皇帝在先天元年即位的时候,玉册文便是贾曾作的。

后来玄宗避难入蜀,传位于肃宗,这个传位玉册文是贾至作的,所以他们父子是“世掌丝纶”,两代都职掌皇家的文书。

“丝纶”,代表皇帝的话,见于《礼记》。

刘宋诗人谢凤的儿子谢超宗,诗文学问都好。

有一天,皇帝对谢庄说:“超宗很有些凤毛。

”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意思是说:谢超宗的才学,得到他父亲的遗传。

后世文人就用“凤毛”来代表能继承家学的儿子。

杜甫把这些典故组织在第四联中:要知道世掌丝纶的美事,但看现在凤凰池上有了凤毛。

这两句对贾至的恭维,比岑参的两句更贴切了。

这四首诗是研究唐诗的好资料。

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出于同时四位著名诗人之手,后世人就有兴趣给他们评比甲乙,象上官婉儿评比沈、宋二诗一样。

现在我先抄录明清人的四诗优劣论,看看前人有过多少意见:岑作精工整密,字字天成。

颈联绚烂鲜明,早朝意宛然在目.独颔联虽绝壮丽。

而气势迫促,遂致全篇音节微乖。

王起语意偏。

不若岑之大体。

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颈联甚活,终未若岑之骈切。

独颔联高华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带宽舒,遂令全首改色,称最当时。

但服色太多,为病不小。

而岑之重两“春”字,及“曙光”、“晓钟”之再见,不无微【】。

信七律全璧之难。

以上是明代胡元瑞的话,见《少室山房笔丛》。

他把王维、岑参二诗作比较,以为王维的起、结和颈联都不如岑作,但颔联却好到使“全首改色”,成为四诗之最。

至于缺点,则王诗中“绎帻”、“尚衣”、“翠云裘”、“衣冠”、“冕旒”、“衮龙”,尽管作用不同,总觉得衣服方面的词汇太多。

岑诗则“曙光”和“晓钟”亦不免重复。

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擅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

富贵题出语自关福相,于此可占诸人终身穷达,又不当以诗论者。

这一段是明代胡震亨的话,见《唐音戊签》。

他排定了考案:王维冠军,岑参亚军,杜甫殿末。

理由是杜甫此诗最为寒伧,富贵庄严的气象不足。

接下去讲到有福相的人说话自然有富贵气,不能说富贵话的人,必定是穷途潦倒汉。

因此,从诗看人,可以预测杜甫一辈子不会显达。

这是他的定命论观点,我们不必重视,也无暇在此批判。

他既以“富贵语”为衡量这四首诗的标准,可知他把王维列为第一,是因为王诗的富贵气象胜于岑诗。

岑王矫矫不相下,舍人则雁行,少陵当退舍。

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当以一诗议优劣也。

这是明末唐汝询的意见,见《唐诗解》。

在岑、王之间,他不能定甲乙,贾至则挂名第三,杜甫考得了背榜。

但又赶快申明这仅是四首诗的高下,并不是四人全部诗作的定评。

岑诗用意周密,格律精严,当为第一。

贾亦不能胜杜.这是吴昌祺的一段眉批,写在唐汝询的评语上边,见《删订唐诗解》。

他定的考案是:岑参、王维,杜甫,贾至。

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起二句"早”字,三四句大明宫早朝。

五六正写朝时,收和诗匀称。

原唱及摩诘、子美,无以过之。

这是清人方东树的意见,见《昭昧詹言》。

他以岑参诗为第一,理由是全诗章法匀称。

其他三诗,他没有排名次。

和贾至舍人早朝诗究以岑参为第一:“花迎剑佩、柳拂旌旗”,何等华贵自然。

摩诘“九天阊阖”一联失之廓落。

少陵“九重春色醇仙桃”更不妥矣。

诗有一日短长,虽大手笔不免也。

这是晚清施鸿保的意见,见《岘傭说诗》。

他的最后二句,意思与唐汝询同,表示并不因此诗而否定杜甫的伟大。

其实他们这些话是多馀的,他们为什么不反过来说,他们并不以为岑参的诗都是第一呢?早朝唱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

贾作平平。

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

这是沈德潜的评价,见《唐诗别裁》。

他以为王、岑之间,旗鼓相当,不易分高下。

贾至诗虽平平,还可列入第三。

杜甫诗只做“早”字,没有把“朝”字放在正位上,就使主题落空,因此他根本不选这首诗。

以上选录了明清二代七家的评语,只是现在手头所有的资料。

宋元人诗话中也有过个别论议,但似乎还没有人作综合评比。

单就这七家的论定来看,杜甫不及格是肯定的了。

岑得三票,王得二票,弃权二票。

看形势,岑诗的冠军地位,较王诗为稳。

从全诗的结构、章法、句法来看,我以为这样的定案是公允的。

但从部分诗句的评论来看,还可以有所商榷。

胡元瑞说王维诗“结语思窘,不若岑之自然”。

这是牵涉到诗的结尾方法的问题。

贾至诗是首唱,可以不谈,岑参、杜甫二诗的结尾都是针对原作,谀颂贾至的。

因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长官。

王维诗的结尾,虽然用贾至原意,却并不对贾至一人而言,只是泛说两省僚友退朝之后,就得回到省中去办公。

这是因为王维的官位是太子中允,和中书舍人同为正五品上阶。

他的资格也比贾至老,因此他不作恭维贾至的话。

岑参官右补阙,是从七品官;杜甫官左拾遗,是从八品官,他们当然应该恭维一下长官。

从恭维的辞藻来比较,杜甫的结联实在高于岑参。

胡元瑞说王维思路窘弱,恐怕没有考核一下当时王维的身分。

贾至的原作,虽然工稳,但没有一联警句,比起来真是平平。

其馀三诗,各有一联被推为名句。

王维是“九天阊阖”一联,岑参是“花迎剑佩”一联,杜甫是“旌旗日暖”一联。

王维这一联,胡元瑞以为“高华博大,冠冕和平,使全诗为之生色",而施鸿保却说是“失之廓落”。

这两家的评价,相去甚远。

“廓落”就是空泛,大约岘傭以为这一联是抽象的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