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考点●题材内容鉴赏●语言风格鉴赏●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意象鉴赏●诗歌意境鉴赏●诗歌发展简史●考场答题技巧许多同学把古诗鉴赏看作高考的一个难点,这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度浓缩,现代人因离古典文化较远,自然难免对古诗产生隔离感。
然而,高考对古诗的要求是最基础的,所谓的“鉴赏”也只是要求同学们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有所感知,并在考试中基本能用笔“复述”出来,真正要靠个人独特理解得分的几乎没有。
所以,同学们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古诗鉴赏”很快就能攻克。
如果能十分清晰地了解考点,掌握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规范地组织鉴赏语言,攻克这个难点就更容易了。
参考书目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上册唐五代北宋、下册南宋辽金)考点●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常考意象●综合评价鉴赏(60-80字)诗歌的题材鉴赏【题材的分类】●咏怀诗多为因一事而有感,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如爱情、友情、恨别、伤情、怀远、思乡、国运、闺怨、感时等。
《诗经》中的《关雎》、乐府中的《上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玉阶怨》、杜甫的《春望》、李清照的《声声慢》。
●咏史诗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都融进了诗人独到的历史见解,或以史咏怀,或以史诵人,或以史伤史,或以史喻今,其中要注意区分“借古讽今”和“借古喻今”不同。
内容上多为喟叹朝代兴亡更替,感慨岁月倏忽变幻、物是人非,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
左思、陶渊明、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写有咏史诗。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其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鸿雁、明月、柳、菊、梅、竹、猿、雨、蝉、春分、秋月等等。
这类诗要特别注意情与景的关系,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骆宾王《在狱咏蝉》、贺知章《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
●田园山水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第一个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最。
在内容上,有的仅仅就是喜爱自然美景,有的却是厌恶官场、向往高洁,有的更是表达了隐逸之志。
●边塞诗写战争的诗作自古就有,但形成边塞诗派则是在唐代。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都是写边塞诗的名家,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所以边塞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内容上,主要有边塞战争、塞外风光、爱国热情、渴望建功、报国无门、国运衰微、征人思归等。
【不同题材的鉴赏】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
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人风格特点】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我们应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
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不同时代风格】《诗经·国风》――清新、自然、质朴、简约汉乐府――缘事而发(即叙事性),质朴自然。
魏晋――建安风骨,内容多取材现实,结章气势雄伟,陈词慷慨悲可,笔力遒劲,骨气奇高。
齐梁――浮靡词藻华靡,内容贫乏。
初唐(四杰)――清峻。
盛唐――雄浑阔大晚唐――伤感。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诗经·小雅·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琴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前者以自叹不谙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则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1.张继《枫桥夜泊》,通过描绘旅途中夜泊枫桥时所闻见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色,抒发人生劳顿的惆怅,即属写景抒情;2.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通过概括、叙述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示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即属叙事抒情;3.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等则属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举动来展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写景抒情最为常见。
清人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国维甚至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 可见写景与抒情二者的密切关系。
●借景抒情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已不在视野内,但眼前缓缓流淌的江水,仍使诗人仿佛看到了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
情之绵绵,意之切切,尽在哪里――水中。
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即是抓住秋雨的特征以借景抒情。
一则,秋雨之绵绵不断,犹如作者因归期未卜而引起的愁思绵绵不尽;二则,秋雨之淅淅沥沥,渐积渐多,竟至涨满水池,又如同作者心中的仕途辛酸、羁旅劳苦、思乡怀内等诸般愁绪纷纷扬扬、渐滋渐生、以至充溢胸腔。
这句诗亦景亦情,意与象融为一体,“秋雨”即成意象。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