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 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 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形象。
《三国演义》想说啥?
作者最给予热情描写是蜀汉集团 ——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刘备与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 “贤亮”,又能“尽亮”; “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 “白帝城托孤” 通过塑造诸葛亮超轶绝伦的“智绝”形象,还总结 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经验
“三绝”形象——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9.“悲剧”说 1.“正统”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 2.“忠义”说 说 3.“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 说 相谐”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6.“赞美智慧”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 7.“天下归一”说 忠义英雄”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仁民爱物” “桃园三结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兄弟,则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人宗旨是“宁死不为负义之事”; 为政方针是“爱民如子”;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整整一生“仁德及人”;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远得民心”,近 孚民望”。处处是君爱民、民拥君的景象。 刘备饱受暴君残虐的老百姓所企盼的理想中 的明君,在现实中不可遇合。于是成了小说 中老百姓的一种远距离的寄托。
诸葛亮性格特征——贤相典范 一是忠贞 二是智慧
诸葛出山
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 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 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 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 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透辟地分析形势,提出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 思想;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己占人 和。 火烧博望坡:烧退夏侯惇十万大军,使关羽、张飞“拜服” 火烧新野:败曹仁、曹洪十万大军
吾以为《三国》有 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 关云长一绝也,曹 操亦一绝也。 ——毛宗岗《读三 国志法》
“智 绝”形象
诸葛亮
“智慧”的代表
诸葛亮——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
近百年三国史中,诸葛亮活动只27年,却占小说一半以上的 文字: 从第38回出场“隆中决策”,到第104回“丞相归天”,共 66回 ‚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 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郑振铎 《三国演义的演化》 诸葛亮形象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 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 理想
刘备作为“仁君”的典型,其视“仁义”重于“生 命”的儒家道德风范,曾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付 出惨重代价: “力辞不受”荆州: 刘表病危,屡让荆州于刘备, 诸葛亮:“借此郡以图安身,兵精粮足,可以抗拒 曹操也” “主公不受,祸不远矣” 刘备:“吾宁死不忍做无义之人” 后果:“败走江陵”,“败走夏口” “荆州问题”始终困扰蜀汉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 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 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 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 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 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 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 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 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 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 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 可图中原也。”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 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 三让徐州而不受; 出入荆州而不夺; 兵临西川不忍取。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 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第60回刘备语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的“三绝”形象
三 国 演 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写了什么?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 ( 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共 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1—33 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 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 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 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 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 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 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 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 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 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 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仁君”形象——刘备
兴兵伐吴,彝陵惨败—— “践义”的悲剧 闻关羽被杀噩耗, 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 ,“一日哭绝三五次” “三日不进水食,但痛哭而已,泪湿衣襟,斑 斑成血” 发誓“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 雪此恨” 诸葛亮等:“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 “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 兴兵伐吴“非所以重宗庙也” ; 赵云:“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 天下为重” 刘备:“朕不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