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导读《三国演义》——乱世悲歌英雄泪,金戈铁马忠义魂(一部乱世悲歌,英雄史诗)一、《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及其作者二、《三国演义》梗概和经典章回三、《三国演义》主题以及突出思想(反曹拥刘、忠义)四、《三国演义》中的三场战争五、《三国演义》的人物(个性化)六、《三国演义》经典名句和熟语七、《三国演义》战略战术八、《三国演义》经典评价(人物或者故事)一、《三国演义》的版本、成书及其作者1、《三国演义》(原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或者《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们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后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演义”一词,小说体裁之一。

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作者根据史实,叙事中融入了自身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和道德评价。

(特点:史实一句,艺术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又有想象和虚构)《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2、版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

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a.《三国通俗演义》b.《三国志传》在现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世称“俗本”。

c.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

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二、《三国演义》介绍(梗概)和主题读三国,长智谋。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方法:抓住主干理清枝叶,经典章回33回(一)、《三国演义》全书把蜀汉作为中心描写(东汉末年~西晋统一)将近100年的历史。

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

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

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

1、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赤壁之战:第43回~50回)在这一部分,各路诸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过程中相互争斗,实际上只是交代三国形成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其中官渡之战(第30回)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而这一时期刘备集团力量非常小,屡受挫折而发展十分缓慢,但包括了三顾茅庐等一些重要的情节,为后来的发展作了重要准备和铺垫。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阻止曹操南下,开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重要片段:桃园三结义(1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5回)关羽在一杯热酒未凉的工夫,斩了敌方大将华雄,受到曹操赏识敬重。

夏侯惇拔矢啖睛(18回)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

高顺迎敌。

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

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

惇不舍,亦绕阵追之。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

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夏侯惇既杀曹性,纵马便回。

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

青梅煮酒论英雄(21回):方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许攸降曹(30回,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27回):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一个原因。

三顾茅庐(37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41回)、张飞大闹长板桥(42回)、诸葛亮舌战群儒(43回)、孔明用智激周瑜(44回)、群英会蒋干中计(45回)、草船借箭(46回)、连环计(47回)、苦肉计(48回)、曹孟德横槊赋诗(48回)、借东风(49回)、华容道张飞义释曹操(50回)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败后必将走华容道,但此时不能杀曹操,否则北方必乱,便将此人情送与了关羽。

由于昔日曹操对关羽有恩,云长又极重人情,将曹操放走。

2、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第51回~115回)着重写刘备集团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关云长单刀赴会(66)关云长不带兵将赴东吴鲁肃之邀,然后借醉挟持鲁肃,安全脱身,显示出英雄虎胆及过人机智、三气周瑜(54~56)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杨修之死(72)、乱骨疗毒(75)、火烧连营(84)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心切,攻打东吴,却不会用兵,在山林中扎寨。

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一败涂地、永安托孤(85)托孤白帝城: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将刘禅托给诸葛亮,命其如可立则立之,不可便废而自立、李宓难张温(86)、空城计(95)空城计:司马懿攻打刘备,城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一些老兵。

孔明用奇计,自己在城门上弹琴,几个老兵打扫城门,门洞大开,司马懿却认为孔明一生谨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挥泪斩马谡(96)、诸葛亮秋风五丈原(104)诸葛亮死后,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将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麦粒。

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3、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第116回~120回)刘后主乐不思蜀(119)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二)、三国的主题1、拥刘反曹全书以蜀汉为中心,刘备集团兴起最晚衰败最早,且在三国中力量相对薄弱,由于作者构思作品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刘备集团,而且在三国关系位置上,也以刘备集团作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汉的主要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在对付主敌曹魏过程中对东吴有联合有斗争。

刘备集团:正面义仁圣君曹魏集团:反面不义不仁奸雄在三国中,刘曹成为矛盾的主要对立面孙吴,在对曹斗争中,是刘的同盟者;在对刘上,仍居刘对立位。

作为反曹盟友,刘为主,孙为次,以辅助反曹倾向;作为刘的敌对方,曹为主,孙为次,补足拥刘的倾向。

在以刘为中心同曹同孙的斗争中,一般不写孙吴活动以及孙吴与曹魏的斗争。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愚弄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

但是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

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

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

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

“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庞统议取西蜀时,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从急,吾从宽;操从暴,吾从仁;操从谲,吾从忠。

每与操相反,事已可成。

”(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

三国故事产生在公元三世纪,但其长期的流传过程是四世纪至十四世纪。

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末、五代、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或者说汉以外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之间,民族冲突十分尖锐。

同时中原政权政治黑暗,当权执政者专横恣肆,往往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劳苦百姓身上,平民百姓的处境是内忧外患交相促进,持续加深加重。

祖辈生活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受儒家文化影响很重,民族观念极强,民族自尊心特重。

民族矛盾越尖锐,民族歧视越严重,表现出来的反抗性越强烈。

他们往往认为,现实的苦难是外族侵略者带来的,排外思想和正统观念相融合,借“拥刘反曹”作载体,把民族观念,民族情绪表露出来。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裔”、“汉室”,是汉民族,汉家的象征性称号。

“拥刘”的实质性内容。

清初,民族矛盾又一次尖锐,上升为主要矛盾,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修订、加工《三国演义》加强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肯定,更加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因此说,“拥刘反曹”思想是民族思想、民族观念、民族情结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表露,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积聚与萌发,这又是“拥刘反曹”的另一原因。

(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何为正统思想?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封建的正统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皇帝是真龙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还得说:“皇恩浩荡”,“谢主隆恩”等。

反对皇帝便是“大不敬”、大逆不道,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这是一种陈腐的、反动的思想,应该批判与否定。

对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含有正统观念因素,应做具体分析。

它产生的条件是外困重于内扰或内外交困这种特定现实土壤中产生的正统观念含有民族主义、爱国激情的内核,是在外来势力重压下,爱国主义的替代语,代名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