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名著阅读与解析考纲解读分析解读近年来,名著阅读的命题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每年的考题均未超出当年规定的名著目录范围。
1.名著阅读的选择题命题特点(1)概述名著中某一故事情节,要求考生对此内容的正误进行判断。
一般在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和关系、细节描述等方面设题。
(2)概述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内容,要求考生对其正误进行判断。
2.名著阅读的简答题命题特点(1)以故事重要情节为命题的切入点,要求考生指出或者简明扼要地复述指定的某个或某几个相关故事情节。
如2016年江苏卷第25题第(1)小题、2013年江苏卷第23题第(2)小题。
(2)根据名著的相关内容提示,指出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或者与人物相关的住处、物件等。
(3)针对名著中重要的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进行简洁明了的分点列举描述。
分点列述的内容既可以是关于主人公的,也可以是关于次要角色的,还可以是围绕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列举。
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
如2015年江苏卷第24题第(1)小题。
(4)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鉴赏。
此类题难度最大,考生必须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分析小说的内涵。
如2017年江苏卷第25题第(2)小题。
命题探究核心考点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等。
审题关键 “不正确的两项”表明该题是选错误选项的五选二式多项选择题,需要考生明白一般设置错误的方法,如张冠李戴、先后易位等。
解题方法 ①逐字阅读法,因为选项设置的错误较为隐蔽,需要逐字慢慢阅读查验;②排除法,先排除一眼看出问题的错误选项;③唤醒验证法,解答该题,需要针对选项内容唤醒自己的名著记忆,细细验证。
易错警示 ①对名著阅读不细,记忆不牢,不懂得对名著的鉴赏分析;②对题干不能仔细辨别。
命题规律 ①江苏文科加考题必考内容,分值均为5分;②考查选项一般涉及五部名著,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能力要求 ①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名著的情节内容、主旨思想、艺术技巧具有一定识别和判断能力;②对所给选项的细节内容能仔细辨别。
答案 AD A.刘备听了大吃一惊,筷子都掉在了地上;恰巧响起一阵雷声,他借雷声掩饰自己的惊慌恐惧。
曹操于是认为刘备胆小,也不再将其看作对手。
D.哈姆莱特识破了奸计,将信的内容改为杀死两位使臣,并盖上了命题技巧 ①材料选自《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的名著;②五个选项分别针对五部名著命题,体现命题的导向性;③在错误选项中设置的错误内容一般比较细微,需要考生仔细审读。
父亲的信玺。
恰巧又被海盗劫了船,不久就把他放了。
答案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解析“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钗黛感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情节,是黛玉对宝钗态度变化的重要内容,应该熟知。
答案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核心考点分析重要情节内容,并归纳概括原因。
审题关键题干表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问题问的是“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需要从前文梳理归纳,概括的内容要能构成促使黛玉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题方法①系统梳理法,对宝钗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需要对前文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能够作为原因的情节;②分条概括法,对梳理出的原因应分条概括;③角度定位法,即定位准回答的角度,如本题问“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一般应分别从两人的角度回答。
易错警示①对名著情节内容不够熟悉,找不出原因;②对情节内容的概括不准确,不能针对问题去回答。
命题规律①江苏文科加考名著题《红楼梦》在简答题中为必考内容;②近五年《红楼梦》考查分值除2015年5分外,其他年份均为6分;③近五年考查内容涉及情节的归纳概括以及人物的情感、性格和态度,在备考时要充分重视这些方面。
能力要求①对《红楼梦》的情节内容、人物特征以及艺术技巧具有一定归纳概括和鉴赏能力;②对所给细节内容能仔细辨别,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命题技巧①《红楼梦》由于有宏大的内容和高超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名著简答题中为首选命题材料;②针对名著中的某一具体内容设题,不泛泛设题;③在题干设置上,题目进行了较多的限定或提示,有利于限定或提示考生答题方向。
核心考点名著中的某些细节所传达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审题关键①读懂“两个细节”,揣摩小说细节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②找出两个细节所能“共同”传达出的观点。
解题方法①整体鉴赏法,即对两篇小说分别整体鉴赏,明晰鲁迅的观点态度,再针对细节鉴赏;②求同法,即针对两个细节共同反映的鲁迅的观点进行归纳;③唤醒记忆法,由于两篇小说学生都在课堂学过,可以唤醒平时学习的记忆;④解析两个细节的共同点是:对于新思潮运动,民众不理解,甚至排斥,且他们还停留在为崇祯复仇、百日维新的旧事上。
应从“民众”“新思潮运动”两个角度概括。
分点概括法,由于本题为4分,一般需要从不同角度概括。
易错警示①对名著阅读不细,鉴赏不够深入;②对题干审读不清,看不出“共同传达”出鲁迅的观点。
命题规律①江苏文科加考题简答题中,2017、2016和2014年均对《呐喊》进行了考查,分值均为4分,考查频率较高;②考查涉及作者的观点、认识或心理,可见对《呐喊》的考查更倾向于鉴赏评价,要求较高。
能力要求①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名著能够鉴赏评价,能够看出细节背后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②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课外迁移。
命题技巧①材料选自《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的名著,且有效避开选择题五个选项的考查所涉及的名著;②针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命题,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命题内容学生在教材中均学过,掌握得应该比其他名著更深入透彻;③命题角度从“写了什么”转向“为什么写”,需要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更加透彻。
五年高考模块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一、(2016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2.简答题(10分)(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答:(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4分)答:一、1.答案AE2.答案(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二、(2015江苏,23—24)名著阅读题(15分)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 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2.简答题(10分)(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5分)答:(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答:二、1.答案AD2.答案(1)刘姥姥。
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三、(2014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分)答:(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