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_杨路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_杨路
教(导)师协同
产业态势
师生协同
学生协同
培
用
导向
养
初始
人
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
培养过程
质量评价
单
追加
依据
拓展
单
位
位
政府宏观政策
校(院、系)联合
“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作
反
馈
共建基地
协同研发
协同指导
学术交流
图 1 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架构图
(三)协同内容 1.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目标, 协同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由导师委员会、企业专家以及 用人单位,共同研究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其与 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避免统 编教材知识陈旧的弊端,多选择体现学科前沿性和 交叉性的内容;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人才培 养的实践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实践环节真 正做到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四是突出学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使学 生能够得到系统完整的培养,成长为能够推动产业 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2.实施团队指导 自大学二年级起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显然存 在导师资源不足问题, 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 高。 建立导师团队,实施团队交叉指导机制,不但有 利于解决导师不足等矛盾,更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 的学缘互补优势,使学生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
DOI:10.16697/ki.xdjygl.2013.01.021 现代教育管理·2013 年第 1 期
教学管理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①
杨路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摘 要:为了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提出了多元协同的基本构想,创建了“闭环式”协同运行机 制架构,其主要包括多元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团队指导、组建学生团队、师生协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和 跨校(院系)协同培养等协同内容,进而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导师制、搭 建创新平台及改革评价方法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四、实现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 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泛的知识结构之上。 优化课程 体系的核心不单是要对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重 组,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实行课程综合化,而且要构 建“大课程”概念,将参与科研项目、工程实践项目 等活动作为相关课程学习来认定,根据参与度和实 效度核定学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科研实践和工 程实践中得以优化。 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 全方位优化学制、学籍和学位管理机制,除了实行 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外,还要实行跨系、校选课学 分互认,学位共授,促进学生学科专业交叉,学缘、 学派多元,有利于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国高校的主要教学形 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学方 法入手。 要积极倡导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 式教学,通过问题式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通过讨论式或探究式 教学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叛逆”思维,提高学生 创新能力。 让课堂教学成为以教师引导、启发、点拨 为主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元互动为主体, 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知识发现和知识获取过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不单是知识转化和能力检验的过程, 而且是发现问题,引发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 要大 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的渠 道和空间,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增强实践教学
始终都是在“闭环”上运行,各个协同主体都责无旁 贷。 “闭环式”协同机制架构如图1所示。
产业态势和政府宏观政策并不是协同主体,而 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导向和依据,校际间 的协同也并非可以全程实现,因此,在“闭环”上用 “虚框”表示。 全过程“闭环式”协同存在多元协同主 体,在整个“闭环”上,无论哪个协同主体出现问题 或协同不当,都会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 现,因此,需要协同各方有强烈的协同意识和理性 的包容姿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才能彰显出“闭 环式”协同的协同效应,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得以 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5485(2013)01 - 0068 - 04
为了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者 们就普通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大学科教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广泛的 深层次探索,在对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 源与出路等实践作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 , [1-2] 探索了 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偏离与理性回归及对行业划 转院校发展 路线 进 行 了 重 新 审 视 [3],校 企 互 动 促进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 , [4-5] 本 文 从对创新与创新力的认识入手,分析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现状及问题成因, 提出多元协同的基本构想, 创建多元协同运行机制架构, 并就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导师制、搭建创 新平台及改革评价方法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 路径加以探讨。
三、协同机制
(一)基本构想 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学科制教学和专业式人 才培养模式,引入全过程的多元“闭环式”协同机 制,变学科制教学为问题式教学,变专业式人才培 养为协同式人才培养,通过导师协同、师生协同、学 生协同、校(院系)际协同和校企协同等方式,对人 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过程控制、培 养质量评价及跟踪追加培养等开展全程 “闭环式” 协同,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实践结合、研究应用结 合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新性、应用性能力培养,形 成一套以“五协同”、“三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创新型 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养出善于发现现有技术和方法 中存在的问题及工程中的瑕点,能够运用科学方法 和创新性技术手段, 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形成创新性理论成果, 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 进而培养出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 (二)协同架构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简单的、几个方面 的项目协同就能够顺利实现的,要通过全过程“闭 环式”协同才能够得以实现。 “全过程协同”是指从 培养目标定位,到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实施,直 至人才质量评价各个阶段的全面协同;“多元协同” 是指包括教师、师生、学生、校企及校际等多元主体 协同;“闭环式”协同机制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中,不只是在哪个“点”上协同,而是在整个“闭环” 上实行全面协同。 无论是初始培养还是追加培养,
- 70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一、创新与创新力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生存与发 展需要、理想追求及新奇心理,不断拓展对客观世 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及其结果。 创新从 群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创新、组织创新、团队创新 和个体创新。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积累
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 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人才的创 新能力是指其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 和尖端科学探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 是在改造旧事物、创建新事物或新理论的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并通过承担 科研项目等综合性社会实践得以具体体现。 实践是 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唯一途径, 同时,实践更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成果先进 性的唯一标准。
二、现状与问题
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能力综合和结构 优化特征,尽管遗传因素是形成个体潜在创新能力 的生理基础,但后天的教育培养才是使得这一基础 得以激发和提升的必要前提,教育培养决定着个体 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中国的高 等 教 育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的 主 要 机 构 , 尽 管 20 世 纪 末 以 来得到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招生规模持续 超常规增长,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缘结构、专业结构、 能力结构及社会阅历等方面缺乏合理性,个别方面
6.跨校(院系)协同培养 师资的学缘结构单一,导致学生的思维呈线性 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实 行校际联合、跨校(院系)协同培养,可以有效拓展 师资队伍的学缘层面,用不同学缘、不同学派学术 思想启迪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使学生得以兼收并 蓄 ,在 学 术 融 合 和 思 维 碰 撞 中 激 荡 创 新 “ 臆 想 ”, 产,学位互授。 这样才能打 破人才培养的藩篱,激活人才培养路径,整合人才 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要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 者 简 介 :杨 路 (1956-),男 ,辽 宁 辽 阳 人 ,辽 宁 科 技 大 学 党 委 书 记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研 究 。
- 68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甚至严重失衡,在跟踪学科前沿,构建培养创新型 人才模式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 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尚且只能算作 差强人意。 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陈旧,知识老化,科 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参与度低,导致培养的人才创新 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失,远远不能 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标志,是其 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意 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重任和神圣使命。
①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校企协同培养学生 工程实践能力 研 究 ”(辽 教 发 [2009]141号 );辽 宁 省 教 育 科 学 “十 二 五 ”规 划 重 点 项 目 “卓 越 工 程 师 培 养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实 践 探 索 ”(JG11DA019)。
- 69 -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导师团队具有如下功能:实现学科交叉指导,使学 生的知识结构兼收并蓄,开拓思维路径,孕育创新 思想; 为教师进行经常性学术交流提供有利平台; 促进导师人力资本提升和人才资源蓄水池作用;集 思广益制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