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工岗位操作规程
1.1 岗位职责
负责焦炉炉温的测量与调节,确保加热制度正常;负责编制下一班推焦计划,计算本班均匀系数,安定系数,推焦系数并认真填写各项记录。
1.2 技术规定
1.2.1 熟悉炉体结构、气体流程,掌握红外线测温仪的使用方法。
1.2.2 代表火道为第8和第25火道。
1.2.3 代表火道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大于±7℃。
1.2.4 代表火道温度(即标准温度)应根据焦饼中心温度来确定,其最高温度不超过1410℃,任何一个立火道在换向后20秒温度最高不允许超过1450℃。
1.2.5 焦饼中心温度应保持在(950~1050)℃之间。
1.2.6 最短结焦时间为22.5小时,不得任意缩短。
焦炉在有计划缩短结焦时间时,昼夜火道升温不得超过60℃,接近极限操作温度时,不得超过20℃。
1.2.7 炭化室顶部空间温度宜控制在800±30℃,不应超过850℃。
1.2.8 小烟道温度不得超过450℃,分烟道温度不得超过350℃。
1.2.9 边火道温度不得低于1100℃,原则上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大于100℃。
1.2.10 看火孔压力保持(0~5)Pa。
1.2.11 立火道取样废气分析要求α=1.20~1.25。
1.2.12 煤气主管压力不得低于500Pa。
1.2.13 在任何情况下,炭化室区域的压力应高于任一点相邻加热系统的压力。
1.3 交接班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班者应在交接班前做好交班准备,接班者接班时应认真检查、询问上一班炉温测量情况,确保加热制度符合交接班条件才能进行交接班。
1.4 操作细则
1.4.1 直行温度的测量
1.4.1.1 每班测二次,接班后1小时测第一次,每隔4小时测一次。
每次测温前和交换机对表,准确掌握各炉的交换时间。
1.4.1.2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标准火道温度,从交换机端机侧开始,由焦侧返回。
看火孔盖要随测随打开,测完立即盖上,一次打开的看火孔不得超过5个,要注意防止煤粉掉入立火道内。
1.4.1.3 一个巡回测量时间控制在6~7分钟。
每分钟应保持测量相同数目的立火道,两个交换测完全炉。
1.4.1.4 测得的温度校正到交换后20秒时的温度,将本次测温结果与上次测温结果比较,如有以下情况,必须报告班长并处理。
1.4.1.5 两次温度相差±40℃以上的火道,应进行复测,必要时测整排横墙温度,检查原因。
1.4.1.6 分别计算机焦侧的平均温度,平均温度不得超过规定要求。
1.4.1.7 若测温时遇到装煤冒烟不能测出温度时,必须在测完温度后补测,并换算好填入记录内。
1.4.1.8 由中班负责计算全天安定系数(K安)、昼夜平均温度与平均温度差数、温度均匀系数(K均)。
直行温度的均匀性用均匀系数K均考核:
M
A M A M K 2焦)(机)(均-+-= 式中:K 均:焦炉测温火道温度的均匀系数。
M :焦炉燃烧室数目。
A
机:机侧测温火道温度与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边燃烧室±30℃)燃烧室数。
A
焦
:焦侧测温火道温度与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边燃烧室±30℃)燃烧室数。
计数时应将检修炉和缓冲炉除外。
直行温度的稳定性用安定系数K 安考核:
N A A N K 22焦)
机(安+-=
式中:K 安:焦炉标准火道每昼夜平均温度的安定系数。
N :每昼夜焦炉直行温度测量次数。
A 机:焦炉机侧平均温度与加热制度规定的标准温度相差超过±7℃的测量次
数。
A 焦:焦炉焦侧平均温度与加热制度规定的标准温度相差超过 ±7℃的测量
次数。
1.4.1.9 将上班最长、最短、平均结焦时间,本班直行最高、最低、平均温度,本班实际出炉数,K1、K2、K3,推焦最大电流,平均电流报厂调度室,此外还要向厂调度室报告下一班的计划出炉数和检修时间。
向厂调度室询问使用的配煤比,装炉煤水份,填入焦炉值班记录。
1.4.2 立火道燃烧情况的检查与处理
1.4.
2.1 大部分燃烧室火焰燃烧不完全,冒烟时,应检查确认煤气压力和流量有没有显著的增加、烟道吸力有无显著的降低,检查并确认压力表、吸力表正常。
1.4.
2.2 大部分燃烧室火焰白亮短小时,应检查确认煤气压力和流量是否过小,烟道吸力是否过大(不能过大)等情况,确认压力表和吸力表正常。
1.4.
2.3 个别燃烧室的大部分火道冒烟,应检查空气进风口确认盖板是否提起(应提起),废气铊有无变形(无变形)和掉下(不能掉下)等情况,或检查炉墙有无窜漏情况(不应窜漏)。
1.4.
2.4 个别燃烧室的大部分火道吸力大,火焰短时,应检查空气口铁板是否倾倒(不应倾斜),交换考克的搬杆是否脱掉(不应脱落)或是否交换到位(应交换到位),以及有关煤气管道、旋塞等有无堵塞的情况(不应堵塞)。
1.4.
2.5 个别燃烧室吸力过大时,要注意检查确认不得有火焰从废气循环孔进入下降火道的短路现象。
1.4.
2.6 处于下列情况要及时调节直行温度:
● 事故停止出焦。
● 煤气发热量和煤气温度改变。
● 结焦时间改变。
● 装炉煤水分改变。
● 配煤比改变。
1.4.
2.7 个别炉室延长结焦时间或发生高温事故及个别温度过低时,可调节个别炉号。
1.4.
2.8 非特殊情况,采用关加减考克的方法来进行调节温度,所有关加减考克的炉号,必须记录其闭开的起止时间与原因,并将情况交待给下一班和通知调火班。
1.4.
2.9 每次调节后,必须检查火焰情况,达不到要求应继续调节,直到合适为止。
1.4.3 推焦计划的编定
1.4.3.1 及时了解当班计划执行情况,按照规定的结焦时间及检修时间编排推焦计划。
1.4.3.2 编排推焦计划时注意事项
● 排计划时,缩短结焦时间不得短于周转时间18分钟,延长结焦时间不得长于周转时间的1/4。
● 推焦停歇后恢复推焦,可加速将炼熟的焦炭推出,但每小时不应比正常推焦计划多推2炉以上。
● 乱笺的炉号应在不超过4~5个周转时间内恢复正常,比原计划拖后1小时以上时,应采取延长结焦时间的办法顺笺。
1.4.4 推焦系数的计算
● 计划系数(K1)
计划系数是反映炼焦炉结焦时间变化情况的指标,用K1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本班计划出炉数分钟以上的炉数与规定结焦时间相差
本班计划炉数51±-=K
● 执行系数(K2)
执行系数是反映焦炉推焦操作正常与否的指标,用K2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本班计划出炉数分钟以上的炉数差实际和计划推焦时间相
本班实际出炉数52±-=K
● 总推焦系数(K3)
总推焦系数是反映炼焦车间(工段)在执行规定的结焦时间等方面管理水平的指标,用K3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总推焦系数(K3)=计划系数(K1)×执行系数(K2)
1.5 特殊操作
1.5.1 推焦困难时
● 立即测量该炉两侧燃烧室温度,测完后做好记录和处理方法。
● 如果该炭化室需延长结焦时间,有关燃烧室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温度情况的检查并记录。
炉温过高可采取间断加热控制,不准发生高温事故。
1.5.2 炉温过高时(个别炉号的温度超过平均温度±20℃以上,或全部平均温度超过标准温度±7℃以上时),要及时处理,发生其它事故要及时处理好,并向下一班交代清楚,处理完事故后方可下班。
1.6 质量记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