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详细测温工岗位操作规程

最详细测温工岗位操作规程

最详细测温工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职责、范围1.1岗位任务本岗位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焦炉加热制度的调控、炉温的测调、原始记录填写等工作,确保全炉温度均衡,焦饼成熟;负责煤气、废气的交换、煤气加热设备的巡检工作及自动加热系统稳定调节;另外还负责出炉计划的编排,地下室煤气报警记录等相关工作。

1.2职责范围1.2.1服从车间领导及值班长(班长)的安排,并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和指令。

1.2.2认真执行本岗位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指标,确保本岗位生产稳定运行。

1.2.3负责直行、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负责高低温炉号处理,根据温度变化调整煤气流量及吸力、压力,及时填写各项原始记录。

1.2.4负责K均、K安系数的计算。

1.2.5负责下一班推焦计划的编排,负责煤气、空气、废气的交换及巡检工作。

1.2.6维护保养好交换机及传动装置、负责特殊操作及事故处理。

1.2.7负责本工序区域内所属设备、消防器材、各种公用器具、财产的保管以及清洁、维护、定置、交接等。

1.2.9负责监控地下室煤气超标报警情况,及时消漏并做好相关记录。

1.2.9掌握自动加热系统的整个工艺控制流程;确保焦炉加热系统稳定;2、巡回检查路线及检查内容2.1巡检路线:交换机室→焦侧烟道平台→废气盘→地下室→水封槽→机侧烟道平台→废气盘→操作室2.2巡检内容2.2.1每半小时巡检一次。

2.2.2经常检查各仪表是否正常,保持各处温度,压力在规定的范围内,发现不正常现象,立即向班长和有关部门汇报,以保证执行正常的压力制度。

2.2.3检查交换机设备是否漏油,交换指示是否到位,行程是否完好。

2.2.4按规定保持煤气流量、压力、烟道吸力。

2.2.5当交换完成后,交换机停止运行后,开始溜烟道,从焦侧开始,从机侧返回,巡视以下项目:2.2.5.1上升气流废气盘进风门开度,废气铊的严密性。

2.2.5.2下降气流进风门的严密度,废气铊提起高度。

2.2.5.3小链有无拉断、脱扭、废气盘翻板摇把有无异常。

2.2.5.4炉端定压水封的水位是否合标准。

2.2.5.5行程钢丝绳的松紧,地下室考克有无着火异常现象。

2.2.5.6地下室考克、搬板、横排管四通等是否由漏气、脱落、掉盖等现象。

3、工艺流程、生产原理简述及主要设备构造原理简述净煤气、空气、废气工艺流程:3.1来自第二煤气回收车间的净煤气通过煤气总管,经煤气预热器预热后,依次经煤气主管、加减旋塞、调节孔板、交换旋塞、横排管、立管、砖煤气道,进入燃烧室。

3.2空气从机焦侧废气盘进入,依次经过小烟道、蓄热室、斜道,最后进入燃烧室。

空气和净煤气接触后燃烧,为焦炉加热提供热量。

3.3净煤气与空气混合燃烧后的废气,经过上部跨越孔进入相邻的下降气流火道,一部分通过下部废气循环孔进入上升气流火道,一部分通过斜道区、蓄热室、小烟道、废气盘、分烟道、总烟道,最后经烟囱排入大气。

4、工艺指标及技术要求4.1规定7、26火道为标准温度的代表火道。

4.2代表火道温度根据不同的结焦时间而定。

4.3直行温度测量时间为4小时测量一次。

4.4燃烧室任何一点温度,最高不超过1450℃,最低不低于1100℃。

4.5蓄热室顶部温度,最高不超过1320℃,最低不低于1100℃。

4.6直行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大于±7℃。

4.7各燃烧室直行与该侧直行昼夜平均温度差不超过±20℃(边炉±30℃)。

4.8变动结焦时间时,直行昼夜平均温度变动不得超过±60℃。

接近极限温度时上限不超过20℃。

4.9炉顶空间温度控制在800±30℃。

4.10停止加热时停止出炉;下大雨不测温时,过后要补测,下雪、下雨时测温要有人打伞。

4.11用K均系数来评定直行温度的均匀性,K均≥0.78。

K均={2M-( A机+ A焦)}/2MM—一座焦炉的燃烧室数。

A机、A焦—机、焦侧直行温度超过该侧平均±20℃(边炉±30℃)的个数(注:计算时缓冲炉、修理炉除外)。

4.12用K安系数来评定直行温度的稳定性,K安≥0.76。

K安= {2N -(A机+ A焦)}/2NN—一昼夜直行温度的测量次数。

A机、A焦—机焦侧直行平均温度与该侧标准温度,相差±7℃以上的次数。

4.13直行温度测量点,设在下降气流代表火道的底部两斜道口与灯头砖的三角地带。

4.14按规定的时间每30分钟进行一次交换,交换顺序为:关煤气→交换废气和空气→开煤气。

4.15根据不同的结焦时间,按加热制度保持好所需的吸力、压力。

入炉煤配焦粉时,标准温度如下:入炉煤不配焦粉时,标准温度如下备注:由于炉温变化受到配煤比调整、装炉煤水分波动、煤气热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以上数据仅供参考,生产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控制温度,确保焦炭质量。

4.16地下室煤气主管压力不低于500 Pa(低于800 Pa时报警、低于500 Pa时停止加热)。

4.17机焦侧分烟道温度不低于200℃、不超过400℃,小烟道温度不低于250℃、不超过450℃,煤气经预热器后,焦炉煤气温度保持30—50℃,液压交换的压力不得超过6×106 Pa。

4.18集气管压力保持80—120 Pa,温度75-100℃。

5、开停车及倒车操作步骤5.1正常操作5.1.1直行温度测量5.1.1.1按规定时间,交换后5分钟开始,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至机侧另一端返回交换机端,两个交换期内测完。

5.1.1.2测温时每分钟测9—13个火道,每次测量时间4—7分钟。

5.1.1.3测量完后,按每侧测量的不同时间,分段加上冷却温度值,计算出机、焦侧平均温度。

两次测的同一火道温度差±30℃,或直行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7℃以上时,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1.1.4测温结果输入电脑中。

5.1.1.5测温中遇到装煤不能测时,装完煤后要补测,并按测温时间换算为20秒温度。

5.1.1.6测温时,遇到火道内冒烟,或温度低不能测时,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5.1.1.7白班计算日K均、K安系数,每班要把加热制度工艺指标填写在生产日报上,并计算全日平均值。

5.1.2蓄热室顶部温度测量5.1.2.1每月1日、15日测量一次蓄热室顶部温度,需增减时听从车间领导安排。

5.1.2.2交换后立即开始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温度。

从交换机一端开始,依次测量,每个交换只测一侧。

5.1.2.3所测结果有超过极限温度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测得结果输入电脑或填写在记录表上,并计算平均值。

5.2测温仪使用与维护5.2.1红外线测温仪5.2.1.1红外线测温仪的电池应保持2—3V。

5.2.1.2长时间不使用时,取出电池。

5.2.1.3使用时,先按“ON/OFF”电源开关打开电源(夜班按住电源开关3秒钟,打开夜用灯),然后使内存数据清零,最后调整时间,确认为JH模式,开始测温工作。

5.2.1.4测量时,需使测温点对准灯头砖和两斜道口的三角地带,按“MEASURE”按钮,再按“ENT”保存。

5.2.1.5测完后关闭电源。

5.2.1.6在使用时注意不要摔、碰坏红外线测温仪。

5.2.1.7保持红外线测温仪清洁。

5.2.1.8红外线测温仪应定期与标准高温计校正。

每年送专业鉴定部门进行检验,确定修正值。

5.2.2光学高温计5.2.2.1光学高温计的电池应保持2—3V。

5.2.2.2不使用时指针应在零位,取出电池,将高温计放在箱内。

5.2.2.3高温计应定期与标准高温计校正。

每年在专用的检验设备上进行检验,确定修正值,测量时加以修正。

5.2.2.4严禁用高温计乱测其它发光物体。

5.2.2.5高温计存放时,勿受高温和过冷的刺激,最好保持在20℃左右。

以免内部磁铁受损。

5.2.2.6当滑线电阻盘向右旋转到尽头,指针达不到满刻度值时,或读数逐渐下降时,说明电池容量不足,应及时更换。

5.2.2.7旋转滑线电阻叶,用力要均匀,以免灯丝损坏。

5.3交换机操作细则5.3.1掌握操作盘指示灯和电气开关的配置与用途。

5.3.2自动交换:将转换开关扳于自动位置,当有交换信号时,电铃及蜂鸣器发出预备交换信号,信号完毕后自动进行交换。

5.3.3掉交换信号及补加信号:在自动交换时,如果正常信号未来时,延时10秒后,发出掉交换信号,此时及时将转换开关打至手动交换,补上交换。

5.3.4在交换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站在操作台旁,手扶事故开关,注意压力表工作是否正常,煤气、废气行程指示是否到位。

5.3.5当交换完成后,行程达到标记位置,交换机停止运转,检查各仪表指示是否正常,各项加热制度是否保持原来的数据,确认无误后,开始对烟道巡检。

5.3.6手动操作时,将转换开关搬到手动位置,交换时按手动按钮,即可进行正向、反向交换。

要按到交换过程结束方可离开,如需暂停交换可操作非正常交换转换开关即可停止交换,扳回开关即可恢复正常交换状态。

5.3.7中间控制停止:在煤气缸的运动过程中,有一中间控制停止过程,停止时间0—30秒可调。

5.3.8交换超时保护:在交换过程中,煤气缸、废气缸运动时间过长时,交换机自动断开电源,并发出音响信号。

5.3.9手动泵操作:当交换机停电时,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交换,此时要先切断电源,根据行程指示器所示向别,迅速将相应的电液控制阀的电磁阀按位,摇动手摇泵进行人工交换。

5.4交换机手动操作规程5.4.1 反向至正向交换:5.4.1.1煤气缸由反向到中间半程位置,废气缸由反向到正向限位置。

5.4.1.1.1初始位置:煤气在反向限,废气在反向限。

5.4.1.1.2目标:煤气动到半程自动停止,废气再动到正向限,然后停止任意时间段如5分、20分等5.4.1.1.3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