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与报告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正确引导舆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规范、指导各部门、村(居)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
食品安全舆情,指媒体报道或反映的、可能或已经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第三条xx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食安办)统一领导全镇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报告工作。
食品安全舆情仅涉及一个村(居)的,由该村(居)处置,镇食安办予以督促指导。
第二章舆情监测制度
第四条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镇食安办不定期登录本地有影响的网站论坛,及时捕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食品安全舆情动向,对收集到的重要敏感信息,认真分析研判、梳理汇总。
第五条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认真整理网民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论坛,及时上报,保证涉及的部门在第一时间得到网络言论情况,争取工作主动。
第六条舆情引导:发现情况后,在上报的同时,积极引导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对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食品安全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防止以讹传讹,影响扩大。
第七条舆情协作: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及时通报情况,通过部门间的快速协作,使舆情得到及时的正面疏导和解决。
第三章舆情分析制度
第八条来源分析。
在第一时间监控和食品论坛等主流网站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与判断。
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第九条真伪分析。
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人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防止出现虚报、瞒报现象,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第十条指向分析。
通过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进行舆情的基本研判,提供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
第四章舆情处置制度
第十一条食品安全舆情反映的问题涉及两个以上(含两个村(居),或虽然发生在一个村(居)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全镇层面处置的,由镇食安办会同有关部门处置。
其中,对于仅涉及单个环节或部门业务的,由镇农技站、食安办、等部门按职责归属归口处理;对于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食品安全舆情,由镇食安办协调有关部门处置。
第十二条各村(居)、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
有关村(居)、部门获知食品安全舆情后,应及时按照第三条分工原则积极主动处置,并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对于重大食品安全舆情及其处置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区食安办。
第十三条处置食品安全舆情,应当迅速调查核实、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主动、正确引导舆论。
一般情况下,应当在重大食品安全舆情出现后24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应在48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有关具体处置情况可根据工作进展动态发布。
第十四条牵头村(居)、部门应与相关方面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及时沟通情况,统筹协调信息发布。
有关村(居)和部门发布舆情处置信息,涉及其他地方的,应当事先征求意见,一般情况下,反馈意见应当在12小时内回复,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可在24小时内反馈。
第十五条各村(居)、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
对职责不清或职责交叉的,避免以职责归属为由拒绝采访或简单地推给其他部门,应先妥善回应媒体,并及时根据情况通报移交有关部门或提请食安办协调处理,同时说明已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十六条镇食安办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村(居)、各部门舆情处置工作。
有关村(居)、部门未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的,镇食安办发出督办通知。
第十七条各村(居)、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
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
第十八条各村(居)、部门在处置食品安全舆情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的。
(二)相互推诿、延误舆情处置的。
(三)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舆情未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置的。
(四)未执行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各村(居)、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舆情处置工作,由镇食安办会同区监察部门考核,并通报结果。
第十九条舆情处置中涉及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时,按照《xx 镇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xx镇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