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层固化,关我屁事

阶层固化,关我屁事

阶层固化,关我屁事请问阶层固化关你什么事?一夜之间。

伴随北京的学区房,阶层固化,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词汇,开始像雾霾一样,成为北上广深随时正确又意味深长的谈资。

《中国城堡时代重新降临:上升通道即将关闭》原文写的很好:城堡里的精英阶层制定规则,建立高墙,基因传承,守护血统,牢牢掌控终极话语权。

我等努力的极限上升的极限也不过是在城堡的外圈徘徊,生生世世无法走进。

逻辑和论据上都挑不出毛病。

我第一次看到是在临睡前的深夜,焦虑了足足10分钟。

简直陷入宿命的绝望。

然后反应过来了:关我屁事啊。

文章的核心是城堡外围通往城堡内部的路是锁闭的。

以我浅薄见识,所谓城堡里的人,身家一个亿是起点吧?我明明距离走到城堡外围都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那堵高墙到底碍着我什么了。

就像我现在这个收入层次,根本不会发愁“如果私人飞机限购了,我要怎么办?”这种焦虑对我来说,太高级了。

配不上。

也没那么闲。

我年薪的上升通道如果锁闭我才会焦虑。

但事实是,如果我能帮老板把营收提高一倍,我年薪就可以多拿一倍。

这个在理论上是毫无阻碍的。

公司KPI上升空间存在这个可能,现行的利益分配原则也尊重这个可能。

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年薪没翻倍,一定是我能力不行。

和社会无关,和阶层无关。

和城堡无关。

和我的出身无关。

公平的不行。

必须承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城堡的阴影根本覆盖不到的远方。

可以感受头顶有乌云的时候,恰恰证明你已经发达了。

毕竟,马云想要抢夺的资源只会威胁到腾讯和华谊,还碍不着那些刚拿到天使轮的创业公司,王思聪也永远不会跑来和你竞争一份月薪一万的工作,对吧。

每个人明明都在自己适配的战场上博弈普通人的天花板简直是高到根本看不到好吧,我们怎么能挣的如此低到尘埃,却焦虑的这么高瞻远瞩呢。

如果用26个字母标记世俗成功,所谓的阶层锁闭仅仅只是指从B到A的通路锁闭。

只有A,是近乎不可企及的终极福祉,从一出生就已经决定。

无论是你是从字母Z还是从L起步,你拼了命的打怪通关,一路见鬼杀鬼见佛灭佛,当你冲到B,你的人生就止于B。

但问题是,B很差吗?这个社会,收入的金字塔排序,冲到B,年入至少得先过500W吧,(注意,是年入,不是资产)越过了500w边界,个人能力的权重可能会降低,才落入血统基因资源信息量的比拼。

而500W之前的路段,是畅通的。

这个路段,是城堡里的人不CARE、不踏足、不争抢、也没兴趣捍卫的。

所以,这条路对于普通人,是开放的,存在巨量机会与可能。

不过,畅通只是代表客观上没有阻碍,并不代表容易。

事实上,每一步都很艰难,需要支付高昂成本。

越靠近B则越惨烈。

这个逻辑,就像马拉松。

普通人的体能客观上都能承受,也不苛求基因上的优越,道路没有栅栏,门槛很低,开放程度很高,但能跑完全程的人,在人群中,比例寥寥。

终点线背后的成本是艰辛的训练,足量时间汗水,远超越常人的努力,锥心的孤独和长久的寂寞。

没有到达,多数时候,是你付出的不够,舍弃的不够。

城堡之外的北上广深,阶层不仅没有固化,而是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阶层固化不是横空出世的命题,在人类历史的河流里,它是恒量的存在。

城堡机制比任何社会制度都要更久远、持续。

固化才是常态。

奴隶社会,一人为奴世代为奴,社会结构里没有预留任何阶层逾越的机会。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一朝枝头鸡犬升天对于庶人是渺茫到可以忽略的概率,穷人连读书识字吃饱饭都没资格去争取。

上海滩的风云时代,黄金荣们从底层崛起,是因为战争强行撕裂了阶层缝隙,更替伴随着巨大的偶然,和血流成河。

在任何一个和平时代,阶层的流动都非常微弱,非要要流动只能是陈胜吴广梁山好汉那样的山河变色。

毕竟每个在上端的阶层都会努力捍卫自己的资源边界。

既得利益一旦到手就不想再松开。

BBC著名的纪录片《56S》记录不同家庭的孩子从童年到中年的人生际遇与选择,,最后得出的结论,不过是横行世界几千年的龙生龙凤生凤的古老道理,一点都不新鲜。

只有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历史的规律才呈现失重。

中国用了20年完成了美国60年的城市化进程。

这个疯狂的速度今天仍在进行。

10年来,北上深的房价曲线打了所有经济学规则的脸。

20W的学区房,二线城市的万亿GDP,一夜飞升的雄安。

疯狂的格局之下,诞生无数疯狂的接口。

这是一个历史上罕有的,不需要战争就能抵达的“和平乱世”。

注定英雄辈出。

最顶层纵然牢不可破,但顶层以下漫长的阶层链条上已被打开无数缺口,机会喷涌。

农村孩子天佑2小时直播的收入是300万起,秒杀一线明星。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看他的表演,但需要尊重这个事实。

GaWC,以经济为核心权重,每年发布全世界最权威的城市排名。

全球10大都市,北京排第3,上海第7。

其他是迪拜第4,香港5,巴黎6,新加坡8,悉尼9,东京10。

这至少证明,在现在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北上都是全世界最适合赚钱的城市。

从较小概率,一些人已经通过10年前的一套北京房产跻身千万富翁。

90后的小孩子可以因为一个有价值的IDEA得到上亿融资。

从较大概率山村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踏进写字间而不必像父辈面朝黄土靠体力博温饱,三四线小镇青年挤入北上广深落地生根变身成为JUDY 、TONNY,拥有另一重生活品质。

有多少人从助学贷款到有房有车。

多少人从一无所有到年薪百万。

这不是阶层的上升是什么?你的窘迫只是在于嫌弃自己没本事跳的更高而已。

你为什么天天把阶层固化挂在嘴上因为你买不起房。

或者是买不起北京4环的房。

你先幻想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阶层自由流动”的真空图景,然后以此对比,感叹“阶层固化”的时代之困。

在神经病一样臆想构建出的对照体系里,理想国已死,这时代令人扼腕。

你以为这样可以理直气壮的掩盖自己混的糟糕的事实。

说是时代阻碍,比直接承认自己就是不行,显得洋气,对吧?北上深打拼10年,买不起一套房。

清华研究生居然买不起老破小学区房。

所有和房子相关的热点都能触动你感同身受的玻璃心。

奋斗10年买不起不是时间不值钱,是你的能力不值钱,清北毕业买不起,不是知识不值钱,是你持有的知识不值钱。

市场定价原则几乎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最公平的原则,有标价才有流通可能,有溢价才有上行空间,这是阶层流动最底层的基础。

哪里不公平了?嗯,不要在名利面前讲情怀。

卖不出去才讲情怀。

而那些情绪鼎沸戳心戳肺的热点文无论逻辑多么牵强可笑,最后都总能轻易的指向“阶层固化”的结论。

你一点都不在乎逻辑,你需要那个结论为自己的失败加持。

于是你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个对你的现在而言愚蠢至极的结论,然后昂首走向“反正怎么努力都没用”的舒适区,不挣扎,不奋力,摊开双手,获得被命运抛弃的安详。

你实在是太不想努力。

以至于你无视薪水是你五倍的顶头上司也是从月薪2000做起。

无视当年考试要抄你卷子的下铺已经从发传单起步一路做到财务自由。

那么多正面例证活生生摆在面前,怎么你还在继续抱怨?“追逐梦想,出人头地”从来都是一个辛苦活儿,这还扯不上阶层。

你活在对别人成功的围观里,一点一点积攒着嫉妒与愤怒。

你既不甘心失败又不愿意费力去改变。

于是化身上帝视角,为北上广深难过,为时代担忧。

这种掩耳盗铃,真不是一般的功力。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句正确的屁话寒门和贵子之间,差了几个阶层?作为个体,能够在原生家庭的基础上,在一生中完成一两次阶层跃升,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啊。

我觉得只要为每个阶层都提供向上的相对可能性,这个时代就蛮好的啊。

反正我是绝对不会为了一辈子努力都买不起汤臣一品,而有一丝遗憾和无奈的。

不否认,起点低是一个问题,父母的物质供给,家庭教育软环境,养成的性格、情商转化而成的社会素质,会导致天然差别。

优越的家庭更容易诞生更成功的孩子。

我以前也这样认为。

那是因为我见过的人还太少,时间的堆积还不够。

10年之后再看。

最直观的是,在今天,比我家境差的人赚的比我多的人,实在太多了。

我们大院里几十个发小,几十年后大多在父母的恩泽下混的不痛不痒。

事业上最出色的那个是家境最差的,爸爸是工人童年没有巧克力吃的孩子。

不平等是存在的,有的孩子未来是easy模式,有的孩子未来是hard模式,出身就是无可选择,正因如此,在这个维度里去计较不公平才没有任何价值。

还显得有点怂。

但未来是可以选的。

我认识一些拿着hard模式卡的人。

他们天然持有我没有的野心,和凶狠。

对自己狠。

我也还算一路付出着60分的努力,而他们是ALL IN。

他们默默地工作,任劳任怨,节衣缩食,攒钱。

我一言不合就辞职放飞自我的时候,他们忍着坏脾气没品位的老板只为留在一个有前景的公司获取资历,我和客户拍桌子的时候,他们谨小慎微的经营着与周遭的每一份关系,梳理利害资源。

他们想要颠覆阶层的欲望是如此迫切,他们可以忍一切我不能忍的。

他们触角敏感的去对接一切人生中的机会可能。

特别珍惜。

他们在一次次艰辛的实践里,提前获知了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然后一步步去学习掌握它。

他们几乎忍辱负重般的点滴积累着通向成功的势能,苦心孤诣。

单纯笃定。

于是忽然有一天,那种“不用太用力爹妈也能让我过的不差”的脑残优越感,被他们的成功,狠狠的碾压。

不算特别开心,但是,特别服气。

他们曾经单枪匹马,睡地下室吃泡面,直到为自己赚到一个光鲜的位置。

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明亮的起点。

阶层转身,不过十几年。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刻苦努力的人抱怨过出身。

也没见过哪个真的努力的人讲过“努力没有用”这样的话。

他们都无一例外从努力中得到了好处。

我还从没见过勇猛精进的人有混的差的,无论什么出身。

即使暂时买不起房也都从收入的快速增长里获得了”一定会买的起“的自信。

这种有底气的自信,才是在北上广深安身立命的尊严吧?一个真的想要成功的人,永远看得到头顶不论多微弱的星光,而不是怨恨脚下漆黑的路。

他们才不算计付出和得到的性价比,他们愿意为了一分收获付出十倍努力。

来不及无病呻吟,没有“被社会剥削”的迫害幻想,“被人尊重”就在力竭的彼岸,拼命就对了。

最终,在财富能够取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求仁得仁。

高考的人性和公务员的悲伤高考对于中国底层来说,简直是最有人道关怀的制度。

它提供了中国历史上最公正的改写阶层的机会。

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学费一年人民币30万起,中产根本读不起,基本默认是为上流准备的。

清华现在一年的学费是5000。

是一个对绝大多数家庭就算砸锅卖铁也还能触碰的门槛。

刻板、一刀切的应试教育体系恰恰是对没背景的人最好的保护,整齐划一用分数来做选择。

分数底下都是套路。

套路是可以通过努力习得的。

富人的孩子是不饥渴高考带来的价值的,毕竟大把退路。

不懂穷人拼命批判中国高考到底是什么心态。

真的有一天大学用智商、创造力、协作力、阅读能力、审美、品位、情商这样更符合精英素质的准则去录取,那才真的叫拼爹,你会败的体无完肤。

而公务员考试则是阶层跃升的最伪路径。

那是有相关背景的孩子适宜选择的一条舒适的路。

不懂为什么多身家透明的平民子弟前赴后继。

图什么呢。

体制内才是真正森严的城堡,那里固守着另一个秩序,锁闭从最基层就已启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