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共1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年后回故乡》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或关键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以“二十
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热
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充分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拓展学
生的思维;
3、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
己的习作当中。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
合理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
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
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
作当中。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执教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积淀思乡情感
1、生诵读思乡怀乡的古诗。
(1)生齐背日积月累。
(2)问:读了这些古诗句你有什么想法?
2、有人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有人说,乡愁是春蚕,啃着绿绿的桑叶,吐着不尽的细丝,结着层层的厚茧……是啊,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
板书:二十年后回故乡
3、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4、过渡: 今天,我们要写二十年后的故乡。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相片。
二、开拓思路,指导学生选材
1、出示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二十年的变化之大。
问:看了这组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提问:大家对二十年后的什么最感兴趣?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独立展开丰富的想象,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来写?看谁是最准确的“预言家”,20年后的事我们可都看得到,看谁的设想二十年后能实现。
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句入手,既巩固了学过的古诗句,又为习作的导入打下良好铺垫。
从图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受二十年的巨大变化,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丰
长汀县第二实验小学 语文 科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2)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送什么礼物,说什么话,参观什么地方,自己有什么感想等等)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富的想象,
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
路,让学生自主选材。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3、构思三分钟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的作用)板书:想象合理
6、师小结:想象不仅要丰富,而且要合理,不能不着边际地空想与幻想。
三、回顾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过渡: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我们再来品味一下,第二组课文选编了哪些文章?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师生共同回顾,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3、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的,不能空泛地抒情。
描此环节引领学生读中学写,学想象,章法导写,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段式“范例”,为学生提供了借鉴的范例;精彩例文,使学生
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叙述事情就要抓住事件中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具体。
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4、读例文,学写法。
5、小结:习作要点面结合,要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把内容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板书:内容具体
四、动笔练写,交流赏评习作
1、鼓励学生动笔开始习作。
拿起你的笔,写写你想象中的二十年的岁月沧桑、世事变化吧!
2、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赏评
出示学生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点评谁的习作内容具体充实,变化过程详细,想象合理,表现出丰满作文教学的特性。
五、总结收获,引向课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展望描绘了二十年后心中家乡的美好前景,我们应在这份憧憬之中更加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我们的家乡的明天出一份力量。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了想象和写作的方法。
从而使读写巧妙地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从生活中体验写作的乐趣,从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教学反思
《二十年后回故乡》,在听课教师评议指导下,自己也作了深刻的反思。
以下是自己反思后的一些新的想法。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想象家乡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所以他们的想象可能就显得肤浅和稚嫩,情感可能就显得浮华,不能打动人,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
二、教师要始终要为学生服务,精心设计教学细节
1、结合题材想象特点,导入便进入想象
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
对于学生入境想象比较有难度的。
这次课上,我虽然也估计了学生入境的难度。
也想方设法想引起学生的想象,进入情境。
但是还是感觉不是很理想的。
后来我受听课老师的启发,我想:可以这样改动导入:“同学们,现在你多大,二十年后你会多大呢?(生口答)想象一下二十年后你可能会从事什么工作,可能在什么地方呢?(想象口答)离开家乡那么远,那么久,想回故乡看看吗?一定想吧?这节课我们就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写篇习作。
”
2、根据学生选材实情,适时有效引导拓展思维
这节课对于拓展学生选材思路不够宽阔,应让学生自主选材,根据选材的内容进行分组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以达到学生全面参与,自主选材的目的。
三、教师要始终起到主导作用,该导之时绝不迟疑
这次课上我感到最为失败的是没有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变化写好。
原因是指导时候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随学生走。
我想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汇报时,以一句话引导学生来有重点地汇报。
可以采用如:谁是想象家乡二十年后发生变化的?说说你想些哪些变化呢?然后请说出一方面的变化。
在此时引导学生说具体,可以采用前后对比方法加以描述。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说出其他地方或其他方面的变化。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可以懂得要先选好写哪里变化,写哪些变化,如何写变化。
随之,学生也就会照猫画虎,能说写出家里的变化。
然后可以在引导学生说出与亲友团聚的内容。
再说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可以选择哪些场面描写,然后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表现出亲友间的互相思念之情。
最后在引导学生说出故地重游时候,自己想象到的变化和未变化的方面,以及引起自己的回忆。
教师要始终有把握全局的思想意识,该引导时候不能够迟疑或是失去引导作用。
否则定会事倍功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