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之22汉武帝

中国通史之22汉武帝

【画面】渭河北岸西汉皇帝墓群,茂陵远景,汉武帝画像,明万历《三才图会》这是西安北面的渭河北岸,在这个地势高平的黄土高原——咸阳原上,有一片巨大的墓群。

西汉15位皇帝中的9位都埋葬在这里。

墓群大致呈直线伸展,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

9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

这9个陵墓中,最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要数汉武帝的墓葬——茂陵。

推出本集片名:汉武帝【画面】情景再现,景帝像,咸阳汉阳陵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病倒,日重一日。

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16岁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目的是让其即位亲政。

景帝旋即病逝于未央宫,享年48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

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为汉孝武皇帝,即汉武帝。

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

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

【采访】武帝母亲王娡,即景帝王皇后,她的身世颇为传奇。

王娡本已嫁给一个姓金的商人,并育有一女。

后来,她的母亲听算命的说,你女儿将来将会大贵,母亲便唆使女儿离婚,金家不同意,母亲便索性将王娡打扮一番送进了太子宫,没想到真的应验了算命先生的话。

王娡进宫后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的宠幸,接连生下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汉武帝刘彻。

【画面】上集“文景之治”有关画面与镜头汉初60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国家少事,无事,政治清平,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经济上的积富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

汉武帝刘彻的舞台,已经由他的父祖为他准备好。

时代期待他上演怎样的曲目?汉武帝生逢其时,正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

一方面,父祖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使他有条件大有作为,同时,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外事问题,使汉武帝必须有所作为。

【画面】黄帝、老子像,孔子像,孔庙,北京国子监大一统帝国需要大一统思想,这是自古及今的中国特色。

但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治理国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辙而取得成功?是继续沿用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另辟蹊径,自创新途,寻找全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这是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访】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经济残破情况下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武帝君临天下之时,经济已经繁荣,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改弦更张已势在必行。

汉武帝看中了儒学。

【画面】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讲经、传经画面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辅佐他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接着置五经博士,加强儒学宣传。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

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

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久,卫绾因病免相。

武帝趁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和王臧均委以重任。

窦婴、田蚡的外戚身份固然惹眼,但四人均崇尚儒学才是这次调整的关键。

果然,他们很快便将儒家主张的建明堂、行巡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事情尚在酝酿之中,便遇到强大阻力。

阻力来自太皇窦太后。

【采访】窦太后是景帝母亲,武帝祖母。

窦太后很少干预政事,唯有对尊崇儒术这件事十分反感。

史称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悦)儒术”。

武帝和大臣要尊崇儒术,贬黜百家,自然担心窦太后会反对。

于是赵绾建议,索性不向窦太后所在的东宫奏事。

窦太后闻知大怒。

【画面】窦太后画像,情景再现年纪轻轻的汉武帝便知道韬光养晦,在这件事上,他并未与祖母窦太后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忍让,他顺从祖母,将赵绾、王臧投进死牢,罢免了窦婴、田蚡,并进一步屈从于窦太后的拨乱反正:新调整与任命的官员大都恢复为清静无为式的人物。

历史正在走向复辟。

治国思想的首次改弦更张以汉武帝的惨败结束,但这次尝试极大地刺激了儒学的发展。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窦太后其实已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黄老被黜势在必行。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身历四朝的政治老人窦太后寿终正寝,至此,汉武帝长达六年的政治“禁锢期”宣告终结,属于刘彻的时代终于到来。

他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了。

【画面】董仲舒画像,董仲舒故里,下马陵,君臣上朝情景再现广袤的冀中平原上有一个景县,县里一个广川镇,镇里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大董古庄村。

这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故乡。

董仲舒曾经从这里走出,最后回到故乡终老。

(此处最好设计一个采访场面,采访董仲舒故里的有关人物对这位大儒的看法。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汉武帝与大儒董仲舒之间,有一段被后世传为美谈的三问三答。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欣然采纳。

【采访】董仲舒年轻时十分用功,在家读书,据说三年中眼睛没有往园子里看过一回。

他研究儒家经典《春秋》很有学问,景帝时做了朝廷的博士,收了很多学生,据说有些连他的面都没见过。

在文、景时代,儒家学说并不吃香,武帝尊儒,董仲舒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画面】武帝一朝权力结构示意图,武帝一朝酷吏名单确定儒家治国理念的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此,武帝必须采取更多的举措。

裁抑相权,设立“中朝”,直接听令于他。

这样,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成了“外朝”,立君、立储、立后、赏罚、选举、民政、食货、法制等决策权,全部转移到“中朝”官手中。

重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

登基伊始,武帝便下令重修律令,强化御史大夫职权,增设机构,加强对百官的监察。

《汉书》中立传的酷吏计14人,武帝一朝独占9人,再加上“酷吏魁首”张汤和杜周二人,武帝朝酷吏达11人。

官吏动辄触禁,量刑偏重,往往处以极刑。

【画面】保卫西安皇宫七道防线示意图,“七校尉”图示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硬件设施,表现为对皇宫的武力保卫,武帝为此设置了七道防线。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设期门郎,后又设羽林骑。

两者侍卫皇帝左右,平时守卫禁中,皇帝出行则为扈从。

期门郎为第一道防线,羽林骑为第二道防线。

禁中之外又置第三道防线:卫尉统领的卫士。

第四道防线,即由中尉负责治安和警卫的宫城之外的长安城。

接着,武帝把“北军”从中尉手中分割出去,同时增设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

射声校尉、虎贲校尉,环长安分布,驻屯。

这是皇宫的第五道防线。

之后,武帝对京畿行政区划进行一次大调整,设三辅,置都尉,曰“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京辅都尉”,典兵卒,备盗贼。

三辅都尉将兵防御三辅,拱卫京城,构成第六道防线。

汉武帝又把函谷关关门东移三百里,建立保护长安的缓冲地带。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再次扩展京畿范围,将三河、弘农划入京畿,屏障三辅,这就京城的第七道防线。

七道防线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以皇帝为中心,层层防卫,铁桶皇宫,万无一失。

【画面】书院,空镜,三维动画武帝知道,成就大业需要一批人才。

他求贤若渴,使用各种办法,诱导天下文人士子展示他们的学问和本领,进入仕途。

继即位之初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之后,武帝又推出察举和征辟两种招揽人才的方式,察举即地方推举人才,征辟即由皇帝直接考察和选拔人才。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下令置博士弟子50人,传授儒学。

这一旨在加强儒学的博士弟子的设立,对读书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博士弟子成为武帝的人才库和后备官吏队伍。

此外,武帝还鼓励毛遂自荐。

自荐的方式是上书言得失,武帝加以审阅,从中选用人才。

【采访】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所选之人,十家九流,五湖四海,不论贫富,不分贵贱。

比如,打破此前的当官需要一定财产的限制,使一些家贫如洗的人如牧猪求学的公孙弘、带经而锄的兒宽、负薪读书的朱买臣皆先后入仕。

再如,武帝打破此前商贾不能为官的限制,让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等大商人进入仕途。

此外,奴隶出身的卫青、匈奴族降虏金日磾、牧羊人卜式等等,也都受到武帝重用。

身份限制,到武帝时实际上已被完全解除。

【画面】匈奴青铜骑马像,外蒙古匈奴王墓出土“内修法度”按部就班地进行,长期威胁帝国安全的北方边患,已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战国中期,蒙古草原上崛起一支剽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他们不断蚕食、征服周边弱小民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地区,践踏农耕文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迫使匈奴北迁。

但秦末战争爆发后,匈奴趁中国内乱,又南下夺回河套。

【画面】“单于天降”瓦当,1953年内蒙古包头市召湾出土,内蒙古博物馆藏秦汉之际,冒顿夺取单于之位。

这位强有力的君主,东灭东胡,西击大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很快控制整个蒙古草原。

汉初,匈奴不断侵犯汉朝边境,进行掳掠。

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军与南下入侵的匈奴军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激战,刘邦被困七天七夜,险些被俘。

刘邦自此意识到,当下尚不具备武力解决匈奴的国力,遂于匈奴和亲,汉匈关系自此有所缓和。

但匈奴一旦遭遇灾荒便撕毁合约,南下掳掠。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甚至深入距长安仅七百里地。

匈奴成为大汉心头之患。

【画面】武帝即位时,大汉帝国的力量,与此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然而,自己是否具备独自对抗匈奴的能力,武帝没有十足的把握,他需要一个同盟者。

他听说,匈奴大败月氏后,月氏人西迁至西域一带。

冒顿单于用月氏王的头骨做饮器,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

武帝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画面】敦煌壁画《张骞辞别汉武帝图》,军臣单于画像,情景再现,山西朔州马邑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向全国征募愿出使西域者。

张骞毛遂自荐,踏上征途。

哪知张骞一去,杳如黄鹤。

武帝左等右等,等不回张骞,决定先不管他,按计划动手。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武帝命李广统兵30万埋伏于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同时派人引诱军臣单于领军奔马邑而来。

匈奴军一路畅通无阻,但见原野上牛羊成群,却不见放牧之人。

军臣单于顿时起了疑心,恰巧这时雁门郡的一名官员巡视属县,见匈奴兵来,躲进一亭。

匈奴骑兵将他俘虏,面对屠刀,胆怯的官员和盘托出“马邑之谋”。

军臣单于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这时,前锋部队距马邑仅百余里,差点中了埋伏。

汉军进击,未能追上。

汉军“马邑之谋”失败。

汉匈“和亲”宣告终结,双方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残酷的交战。

【画面】汉军北伐示意图,卫青画像军臣单于脱身之后,马上重整旗鼓,挥师南下,侵掠长城内外。

武帝加紧筹备北伐事宜。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汉军北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汉军四万精锐骑兵分四路: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击,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击,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击,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