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嘉兴学习城乡统筹发展调查报告
为学习浙江嘉兴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理念,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快速发展,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党校领导带队,组织全县32个乡镇及县直和开发区56名青干班人员于2011年9月18日至23日赴嘉兴市南湖区考察学习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考察组深入到南湖区新余镇实地察看统筹城乡发展情况,
南湖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杭嘉湖平原,是嘉兴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7个街道办,总人口50万人。
南湖历史悠久,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
如今的南湖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98亿元。
特别是近年来,南湖区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以“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为根本要求,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集约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值得学习借鉴。
做法与经验
(一)发展思路明晰,工作推进有方向。
南湖区大胆创新,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打造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2007
年他们提出了“五个四”的总体思路:(1)加快“四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新市镇集中);(2)推进“四个创新”(创新农村经营管理制度、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创新城乡一体的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3)突出“四个重点”(农村新社区建设、土地流转、新市镇建设、宅基地复垦);(4)达到“四个目标”(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升级、农居集中、农村和谐“四个目标”);(5)实现“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008年该区启动了以“两分两换”(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为重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综合考虑规划定位、产业基础、区位环境等因素,他们将七星、余新和大桥三个镇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及“两分两换”试点镇,通过典型示范,摸索规律,完善思路,确保试点沿着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二)政策措施得力,工作试点合民意。
近年来,南湖区围绕新市镇建设、新社区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复垦、“两分两换”试点等统筹城乡重点工作,先后制定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同时,他们始终把农民意愿作为基本立足点,组织试点镇召开各类座谈会、听证会,充分听取意见,把握民情,使试点政策符合农村实际和群众愿望。
试点方案、政策确定后,区、镇、村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耐心细致搞宣传,使广大农户知
晓并理解政策、广泛支持和参与改革。
(三)规划体系完善,市镇发展有空间。
南湖区按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2007年以来先后调整完善了相关规划:(1)确定了“一副中心两大门三城镇”的区域发展布局和功能定位(“一副中心”即城市中心,包括南湖新区和嘉兴科技城,“二大门”即嘉兴城市南大门的客运新城余新镇、城市东大门的产业集聚区大桥镇;“三市镇”指各具特色的新丰镇、凤桥镇和七星镇)。
(2)将五个镇原有的1573个自然村逐步压缩村庄布点,形成了目前的“5+18”村镇布局规划。
(3)调整完善了各镇的镇域总体规划、新社区建设规划和相关配套建设规划。
这些规划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拓展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为引导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起到了龙头引领作用,将原有的传统村落逐步改造成为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管理健全的城乡一体新社区。
(四)运作机制灵活,工作开展有载体。
该区成立了由17个区级部门组成的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立了区统筹委工作例会制度、重点工作月报制度和专项工作督查制度,对试点进程中的问题及时沟通研究,并予以解决。
同时,各试点镇都注册成立了公司,作为运作主体实行封闭运行。
其中七星镇的嘉兴七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亿元,由市、区两级共同出资;余新镇的嘉兴渔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亿元,由镇、村共同出资,公司管理规范,
运作情况良好。
(五)严控用地面积,土地节约保增量。
各镇在“两分两换”和新社区建设中,努力控制用地面积,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经测算,七星镇需搬迁农户4011户,现有宅基地面积4158亩,全部实行公寓房安置后,按户均0.3亩计算,需占用土地1203亩,将多余的宅基地复垦成耕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955亩。
大桥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规划土地面积约1250亩,安置农户3800户,其中农民自建房1400户,建造公寓房安置2400户;原户均宅基地0.8亩,共3040亩,试点运作后,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90亩。
其他镇也都按照新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农民居住向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户均节约宅基地达到50%以上。
(六)切实关注民生,群众安居有保障。
该区着力构建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城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障的全覆盖。
2010年余新、七星两个镇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3%以上(其中60岁以上老人参保率达到100%)。
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已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的人员,按无地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和服务;对参加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被企业吸纳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土地流转居民,享受被征地农民同等的促进就业政策;对其中大龄人员,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再就业援助。
启示与思考
杨陵作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县区之一,紧紧抓住先行先试的机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学习借鉴南湖区“两分两换”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经验,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水平,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一)开展“两分两换”试点。
南湖区“两分两换”的经验在于: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激活了土地资源要素流动,确保了农村住房、宅基地和土地的增值,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开发资金、农民增收与政府收益三个平衡,推进新市镇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加快“两分两换”安置房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优化安置模式,努力降低安置成本。
(二)实施“两新”工程建设。
优化完善镇村布局,并强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民集约节约土地给予奖励,创新农民建房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多渠道、多模式向新镇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
(三)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服务。
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招商的同时,强化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研究推进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性。
通过土地流转,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充裕的用地支持。
(四)加快研究农村综合治理方式。
要加强“两分两换”、农民向新镇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后农村管理体制、新社区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特别是要搞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其自主管理、灵活运作的职能与作用。
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
进一步改善农村治理方式,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冯瓴乡人民政府
赵本华
201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