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考研知识点汇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计99座.后来又增补了2座城市,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10.苏州11.扬州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16.广州17.桂林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9.徐州10.淮安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31.建水32.巍山33.江孜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2001年8月10日)1.凤凰(国务院2001年12月17日)2. 山海关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历史背景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2、(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3、(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马丘比丘宪章(1977)——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国际建协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2、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初——规划的选择理论及倡导性规划——成为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1、城市规划理论涉及的内容为:功能理论、决策理论、规范理论。

2、城市分散发展理论:①田园城市(一种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一种指城市郊区)②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③新城——20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④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3、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1)政治中心、2)商业中心、3)人才中心、4)人口中心、5)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1957年——戈德曼——大城市带4、完整的城市体系:①特定地域内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③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5、两个城市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城市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6、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①同心圆理论——1923年——伯吉斯(第一环:CBD;第二环:过渡区;第三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通勤区)②扇形理论——1939年——霍伊特③多核心理论——1945年——哈里斯乌尔曼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1、全球性议题——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2、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21世纪议程》1994年—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知识经济的特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高科技园区的类型——①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②科学研究中心③技术园区④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4、经济全球化——城镇体系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5、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都是我国当今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一、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与管理2、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3、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3)、加强立法工作;(4)、严格依法行政;(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二、城市规划体系1、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基本法和行政法)技术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3、行政体系三、城市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统一规划为前提开发和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1、调查内容:(1)区域环境;(2)历史文化环境;(3)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因素、自然生态因素);(4)社会环境;(5)经济环境;(6)市政基础设施;(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3、调查方法:(1)现场踏勘或观察;(2)抽样、问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4)文献资料的运用;4、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2)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和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1、城市用地标准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M2/人)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18.0——28.020——32工业用地10.0——25.015——25道路广场用地7.0——15.08——15绿地》=9.08——151、城市用地评价的内容(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用地的经济性评价)2、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承载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1)岩溶——喀斯特现象(2)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为主要地下水源)(3)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①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它因素)②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土地区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城市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环境优劣度;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其它因素)③因子层四、城镇体系规划五、城市总体规划(P62)1、城市人口的构成(1)年龄构成;(2)性别构成;(3)家庭构成;(4)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5)职业构成(三大产业、十三类行业);2、城市总体布局(1)、城市布局要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2)、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①集中式(就道路网形式: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带状、)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③分散式(3)、城市中心(标志性的节点景观)和干道(标志性的通道景观)的空间布局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点(4)、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最能反映城市的性质和特色3、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规划六、城市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4)建筑控制高度;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6)容积率;7)绿地率;8)交通出入口方位;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第五章主要专项规划一、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念1、城市交通系统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