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1、课标分析:《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这一课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这两个要求都属于识记层次,只要了解了相关的史实,并能把相关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简述出来即可。
这是个比较基本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于本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如下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这些要求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探究才能实现,是比较高的要求了,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分析:本课所处的第三单元,介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分两课来介绍。
第6课介绍的是二战的爆发、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等内容。
本课承接第6课,接着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
通过“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最后的胜利”两个子目来介绍。
结合前面对课标的分析理解,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整合了教学版块,由原来的两个子目,变为六个环节(团结、开会、转折、胜利、影响、启示),特别是增加了为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的“启示”环节。
这样整合不但使学生更能清晰地把握整节课的内容,而且让学生在了解二战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突显历史的教育功能。
3、学情分析:从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有关二战的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第6课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储备,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而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也就是“史论结合”的能力还需多培养提高的。
另外:由于战争对于我们的学生,还只是处于间接的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可能认识不深刻。
鉴于此,我准备了大量文字、表格、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战争的方方面面,特别达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通过前面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再结合对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等相关史实。
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及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进行阅读、分析,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通过对历史地图及表格的识读,培养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寻找史料,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并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②面对共同的敌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别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能够团结起来,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2、重点难点的设定重点: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难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教师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的方式来解决。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法学法1、教法(1)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
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3)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信息多、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了解二战。
(4)采用诱思探究式教法。
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设计值得探究的问题,课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搜集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共同探究完成。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个体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达到师生互动。
(四)、教具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导入新课1运用情境导入法,课件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及战争扩大的图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战争场面,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2战地记者报道(由四名学生扮演战地记者)欧洲战场记者报道、亚洲战场记者报道、太平洋战场记者报道、北非战场记者报道。
教师说:战火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遭到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面对共同的敌人,英、法、美、苏联等国将何去何从呢?是继续妥协或孤立作战,还是携起手来,建立统一战线?他们选择了联合、选择了团结,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第一环节:团结二、探究新课整个教学过程我是通过“团结、开会、转折、胜利、影响、启示”六个环节来完成的。
犹如一条线索,把零散的教学内容连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控诉台:学生到控诉台前控诉法西斯国家侵略的罪行及图片(多个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材料)(分别展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罪行)教师提问: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团结: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
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
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让学生看书后回答)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呢?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那么它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开会:雅尔塔会议学生表演历史剧(由学生自己编排的历史剧)(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三国首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时间:1945年2月(2)地点:苏联的雅尔塔(3)参加者: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三国首脑(4)内容:最后的胜利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时间2、经过3结果4意义讨论: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放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片看完图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放映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1时间、2意义放映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1时间、2意义诺曼底登陆放映诺曼底登陆的情形1时间、2国家、3作用动脑筋: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师总结: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欧洲战场的胜利苏联《红星报》记者报道、《柏林日报》记者报道。
学生展示柏林战役的图片或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尤其展示“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的影片。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柏林战役中我们感受到什么?2、亚洲战场的胜利学生展示中国抗日战争的资料和图片(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作用的认识)教师出示日本投降的图片辩论赛: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正方:日本是受害者,反方:人民是受害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放映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的图片小组讨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2、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学生发言)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启迪(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时光飞逝,二战已结束,它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人类至今不能遗忘,写出你最想说一句。
(每生说一句)。
探究问题:列出图表:出示一战和二战的比较表(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比较历三、巩固练习四、作业1、撰写小文章: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2、设计“珍爱和平”图片展。
3、课后阅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之战、阿拉曼战役的文章,写出感想。
(五)板书设计团结→开会→转折→胜利→影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