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满足患者休息与睡眠的需要

第十章满足患者休息与睡眠的需要

严格地说虽不是原发性失眠症,但却是因原发 性失眠症滥用药物而导致的结果。过多使用安眠 药物会造成睡眠活动的改变。药物依赖者的脑电 图表明在睡眠中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的第Ⅲ、Ⅳ 时相均明显减少。
睡眠的常见问题
2)睡眠过多(hypersomnias)
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于想睡的状态,可持续几小 时到几天,难以唤醒且处在混乱状态。头部受伤、脑血管 病变和脑瘤、肥胖、心理失调如忧郁的患者 。
完全放松
可大量分泌
全身松弛
大量分泌
其他
梦游
梦游遗尿
6-5
睡眠的生理-周期
睡眠的生理-周期
清醒状态
5~10m 15~30m
过渡期
数m
浅睡期
熟睡期
异相期 浅睡期
5~10m
深睡期 10m 熟睡期
15~30m
每一周期 60~120m,平均 90m。 每晚 4~6个 睡眠时相周期。 大多数情况下,任一时相醒来,都重新开始。 刚入睡时,熟睡期深睡期约占 90m,异相期不超过 30m。 深夜,熟睡期深睡期缩短,异相期会延到 60m。
第一节、舒适与休息
舒适与休息的概念
• 舒适 提供或期待提供身体的快感、充分的便利和安乐, 没有使人烦恼、忧郁、气愤和痛苦的事
• 休息(rest)是指通过改变当前的活动方式,使身心放松, 处于一种没有紧张和焦虑的松弛状态。
• • • • 一种宁静的、安详的、无忧虑无拘束的状态, 没有任何情绪压力之下的松弛状态, 休息的形式多样,因人而异 睡眠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良好休息的条件
1)生理上的舒适 将躯体的不舒适减低至最低程度。 解除或缓解疼痛,个人卫生,舒适的体位, 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声音适宜。 2)心理上的放松 无忧虑、无拘束感、无不安感,稳定的情绪 个体的休息规律习惯
3)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得到良好休息的保证
3-1
良好休息的条件
①理想的床铺 木板床上铺垫约10厘米厚的棉垫的软硬度为最佳。 床铺的高度一般约40~50厘米为好 长度比就寝者长20~30厘米,宽度宽30~40厘米, ② 睡眠时间午睡最好从午后1时左右开始 晚上睡觉前洗一次温水浴最佳,晚上10时上床最佳 ③ 春天,入夜即睡觉,早一些起床 夏天,晚些睡觉、早些起床 秋天,早睡早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 冬天,早些睡觉,晚些起床
2-2
休息的意义
1) 休息与健康人的关系 消除或减轻人体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 维持机体生理调节的规律性,促进机体正常的生长发 育 维持人类健康,使机体处于最佳状况的必要条件 2) 休息与患者的关系 减少机体的消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的康复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利于组织修复 有利于因疾病导致的有些功能丧失后的恢复
6-6
睡眠的生理-周期
睡眠的需要
睡眠通常为每天一次,且要持续一段时间。合 理的睡眠与活动可以维持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 因此睡眠最好发生在昼夜性节律的最低期,与人的
生物钟保持一致。
想要得到最佳的睡眠,不仅需要足够的睡眠时 数,且各个睡眠阶段都应占有恰当的比例,并使睡 眠的时间与机体的昼夜节律相吻合。
3)发作性睡眠(narcolepsy) 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嗜睡。在发作性睡 眠的人中约70%的人会出现猝然地肌张力下降, 易跌倒;约25%的人在发作性睡眠时有生动的、 充满色彩的幻觉和幻听。
睡眠的常见问题
4)睡眠性呼吸暂停(sleep apneas)
是一种在睡眠间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 现象,分新生儿睡眠呼吸暂停与成人睡眠呼吸暂 停两类。睡眠呼吸暂停又可分为三型:中枢性呼 吸暂停、阻塞性呼吸暂停、混合性呼吸暂停。每 种类型都会合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低氧血症、 高血压及肺动脉高压。多发生在REM期。
睡眠的生理
过去观点:
睡眠是一种均匀的安静的状态,肌肉极度放松, 对周围环境失去反应能力,与昏迷和麻醉状态 相似。
睡眠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机体对周围 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并未完全消失,睡眠随昼夜变化 而周期循环发生。
6-1
睡眠的生理-原理 睡眠中枢(脑干尾断) 大脑皮层(上行抑制系统) 拮抗 控制觉醒状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睡眠中枢学说--瑞士生物学家赫斯证实“睡眠中枢”在皮层 丘脑下、大脑底部第三脑室后。
3-3
睡眠的常见问题
P:睡眠型态紊乱 睡眠失调 (1)原发性睡眠障碍:由于未知的心理和生理的原因而 致的睡眠障碍。 1)失眠(insomnia)是睡眠形态紊乱中最常见的一种,
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状态。依据诱发因素 的有无,可分为两种:
2-1
睡眠的常见问题
A.原发性失眠症(primary insomnia) 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中多醒或早醒,应与 身体或精神上有病而导致的暂时失眠区别。不 仅是睡眠时数减少了,而且发生了质的改变, 即上半夜占优势的慢波睡眠时相减少了。 B.药物依赖性失眠症(drug dependent insomnia)
3-3
协助患者休息的护理措施 协助患者休息的护理措施
1.消除生理上的不适 2.给予心理支持 3.创造轻松的休息环境 4.满足个体的需要 5.应用松弛的方法 1)深呼吸训练(固定视物) 2)听音乐或其他美妙的自然音乐 3)渐进的松弛方法 4)引导想像放松训练
二、睡
睡眠的概念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特殊的知觉状态,由不同的 时相组成,对周围的环境可相对的不做出反应。
睡眠的常见问题
(3)睡眠失常 l 梦游与梦话 :是一种睡眠失调,常发生在慢波 睡眠的第Ⅲ、Ⅳ时相。可能与遗传、性格、神经功 能失调有关。 l 遗尿 :多见于儿童,与大脑皮层未发育完善, 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有关,也可由于睡眠过深、 心理遗传因素有关。睡眠前饮水过多或过度兴奋也 可诱发。 l 夜惊:多发于儿童睡眠后一小时,与心理功能暂 时失调有关。不是做恶梦受了惊吓,而是睡眠生理 过程有问题,不能从深睡眠转为浅睡眠。 l 恶梦:多发于黎明前,与白天的精神困扰有关。
6-2
睡眠的生理-分期
非快速动眼期 (NREM)
入睡期(过渡期 Ⅰ) 浅睡期( Ⅱ) 中度睡眠期(熟睡期Ⅲ) 深睡期(Ⅳ)
(慢波睡眠sws): 脑电图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 (正相睡眠) (低频、高幅) (同步睡眠) 快速动眼期 (REM) (快波睡眠fws):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 (高频、低幅) (异相睡眠ps) (去同步睡眠)
2-1
休息的形式
消极休息是以“静”为主 积极休息通过适当的活动来消除疲劳
被动休息累了才休息 主动休息每劳作一定时间,身体尚未感到疲惫时就休息
体力疲劳: 睡眠,临睡前洗一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泡泡脚 一般较轻度的疲劳,可坐一会儿或躺一会儿,也可配合保健 按摩 脑力疲劳: 积极的休息 心理疲劳: 宣泄,娱乐活动,心理卫生,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
休息的形式
1)变化性休息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交替进行。 2)对抗性休息 看近物时间过长以视远物为休息, 睁目动神以闭目养神为休息, 谈天争论久, 久动者以静为休息,而久静者则以动为休息。 3)娱乐性休息 4)医疗性休息 明显感到腰酸背痛时,可作局部理疗或按摩; 思考问题累了,注意力不集中时,自我按摩
混合性呼吸暂停:系上述两型同时存在,先发生上 呼吸道闭塞,气流中止,而后发生呼吸中枢冲动消失。
睡眠的常见问题
(2)继发性睡眠障碍
1)继发性失眠症(secondary insomnia) 常因精神紧张、环境不适、身体障碍等引起 的睡眠困难。为暂时性、心理性、失率性障碍。
2)酒精中毒:抑制REM,睡眠顺序间断。 3)甲状腺功能过低:EEG显示,睡眠时数增加, 但NREM的3、4相减少. 4)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皮质激素使用不当
睡眠的常见问题
中枢性呼吸暂停: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导 致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停止,从而引起呼吸运动明 显减弱或停止。 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与异相睡眠有关的脑干呼吸 机转的失调所致。 阻塞性呼吸暂停:在睡眠时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阻 塞的隐匿性疾病。 机制:上呼吸道狭窄
鼾声响亮而不规则是这种病的重要标志。睡眠时常有突 然挥动肢体的剧烈动作,并因此中断睡眠。
此期对精神和情绪的平衡最为重要
睡眠的生理-分期
过渡期
脑电波 α
浅睡期
θ
熟睡期
θ 与δ交替
深睡期
唤醒
持续 时间 生理 活动
很容易
数m
易唤醒
10~20m
θ 与δ交替 δ占20%-50% δ>50% 难唤醒 极难唤醒 15~30m 10m
开始减慢
继续减慢
心跳缓慢 血压下降
心跳缓慢 血压下降
肌肉
激素
逐渐放松
第十章
满足患者休息与睡眠的需要
学习目的和要求
• 1、了解舒适、睡眠和疼痛的定义 • 2、熟悉舒适、睡眠和疼痛的影响因素和评 估 • 3、掌握睡眠、疼痛的护理措施
以下说法是否合理
多睡就是休息 多躺就是休息 合眼就是休息 娱乐就是休息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断断续续地“打盹”比一次长睡好 早睡早起是有益健康的好习惯 平时欠下的“睡债”,可在双休日一并补上 失眠者的实际睡眠时间往往超出自己的感受 多喝酒能帮助睡眠 睡眠时的环境应绝对安静 多做梦会影响大脑的休息
自律神经系统学说--人体边缘系统与睡眠~觉醒节律有关 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动物实验证实,当切断网状结
构,就会使动物失去知觉,其脑电波活动与被催眠或麻醉 的动物脑波一致。
血液中毒学说--法国学者皮隆和爱维从动物实验中发现,从
非常困倦的狗、兔子、猴体内抽出血液,然后注入到正常动 物体内,发现所有觉醒的动物很快入睡了。说明生物体内存 在一种“睡眠促进物质”,也叫“睡眠因子”。
睡眠的生理-分期
REM期的特点: 1)以交感神经活动为主,心率、呼吸增加,有时不规则 。
2)以激烈的快速眼球活动为特点。 3)肌肉松弛,肌张力进一步下降,但有时有不规则的肌肉抽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