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数学奥数题..(最新整理)

五年级数学奥数题..(最新整理)

1.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骑电动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 11 米/秒、22 米/秒和 33 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解析:假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 66 米,那么总时间=66÷11+66÷ 22+66÷33=6+3+2=11(秒),过桥的平均速度=66×3÷11=18(米/秒)2.从前有座ft,ft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会讲故事,王先生开车去拜访这位老和尚,汽车上ft以30 千米/时的速度,到达ft顶后以60 千米/时的速度下ft.求该车的平均速度.解析:设两地距离为:[30, 60]= 60 (千米),上ft时间为:60÷30=2(小时),下ft时间为:60 ÷ 60 =1 (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60⨯2÷(2+1)=40(千米)。

3.汽车以 72 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 48 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

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想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汽车行驶的全程÷总时间,在这道题目中如果我们知道汽车行驶的全程,进而就能求出总时间,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此我们不妨采用“特殊值”法,这是奥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在很多题目中都有应用。

①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1 千米,总时间为:1÷72+1÷48,平均速度=2÷(1÷72+1÷48)=57.6千米/时。

②我们发现①中的取值在计算过程中不太方便,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计算的数呢?在此我们可以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72,48]=144 千米,这样计算时间时就好计算一些,平均速度=144×2÷(144÷72+144÷48)=57.6千米/时。

4.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 A 点开始爬行一周. 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分别爬行 50cm,20cm,40cm(如右图).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解析:假设每条边长为 200 厘米,则总时间=200÷50+200÷20+200÷40=4+10+5=19(分钟),爬行一周的平均速度3111=200×3÷19= 19 (厘米/分钟)。

5.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 3 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ft,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 千米,上ft每小时行3 千米,下ft每小时行6 千米,在每天锻炼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解析:上ft 3 千米/小时,平路4 千米/小时,下ft 6 千米/小时。

假设平路与上下ft距离相等,均为12 千米,则首先赵伯伯每天共行走12 ⨯4=48 千米,平路用时12 ⨯2÷4=6小时,上ft用时12 ÷3 = 4 小时,下ft用时12 ÷6 = 2 小时,共用时6 +4 + 2 =12 小时,是实际3 小时的4倍,则假设的48 千米也应为实际路程的4 倍,可见实际行走距离为48 ÷4 =12 千米。

方法二:设赵伯伯每天走平路用a 小时,上ft用b 小时,下ft用c 小时,因为上ft和下ft的路程相同,所以3b = 6c ,即b = 2c .由题意知a +b +c = 3 ,所以a + 2c +c =a + 3c = 3 .因此,赵伯伯每天锻炼共行4a + 3b + 6c = 4a + 3 ⨯ 2c + 6c = 4a +12c = 4(a + 3c) = 4 ⨯ 3 =12 (千米),平均速度是12÷3=4(千米/时).6.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

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4 米/秒、6 米/秒和8 米/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解析: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 米,那么总时间为:24÷4+24÷6+24÷8=13(秒),24 ⨯ 3 ÷13 = 57过桥的平均速度为13 (米/秒).7.小明每天早晨 6:50 从家出发,7:20 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 6 分钟到校。

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 6:50 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 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

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解析:原来花时间是 30 分钟,后来提前 6 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 24 分钟。

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 25 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 30 分钟时间里,后 6 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

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8.甲、乙两船在相距100 千米的A、B 两港间航行.甲上行全程需用10 小时,乙上行全程需用6 小时40 分钟.甲下行全程需用5 小时,请问:乙下行全程需用几个小时?甲的顺水速度为:100÷5=20(千米/小时),甲的逆水速度为:100÷10=10(千米/小时);水速=(甲的顺水速度一甲的逆水速度)÷2=(20—10)÷2=5(千米/小时);乙船的逆水速度为:100÷62 =100×33 20乙船的船速=15+5=20(千米/小时);=15(千米/小时);乙船的下行时间为:100+(20+5)=4(小时).9.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 千米,一条船从此河的上游A 地顺流到达下游的C 地,然后掉头逆流向上到达中游的 B 地,共用 8 小时.已知这条船的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 2 倍,A 地与B 地相距 24 千米.求 A、C 两地间的距离。

顺流速度比逆流速度多 1 倍,那么逆流速度为水速的 2 倍.逆流速度:3×2=6(千米/小时);顺流速度:6×2=12(千米/小时);从A--B 航行时间为:24÷12=2 小时;剩下路程所用的时间:8-2=6 小时;因为:BC= 顺水速度×顺水时间=逆水速度×逆水时间,所以,逆水航行的时间=2×顺水航行的时间,那么顺水航行 BC 这段路程用时间:[6÷(2+1)] ×1=2小时,BC=2×12=24(千米),A C=24+24=48(千米).10.一艘小船在河中航行,第一次顺流航行 33 千米,逆流航行 11 千米,共用 11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了 24 千米,逆流航行了 14 千米.这艘小船的静水速度和水流速度是多少?(法1)两次航行顺流的路程差:33-24=9(千米),逆流的路程差:14-11=3(千米),也就是说顺流航行 9 千米所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 3 千米所用时间相同,那么顺流航行 33 千米与逆流航行 33÷3=11 (千米)时间相同,则逆流速度:(11+11)÷11=2(千米/小时),同样可得顺流速度为:(24+14×3)÷11=6(千米/小时),静水速度:(6+2)÷2=4(千米/小时),水流速度:(6-2)÷2=2(千米/小时).(法 2)根据顺流航行 9 千米所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 3 千米所用时间相同,9 千米=顺流速度×时间=逆流速度×3 倍的时间,可得:顺流速度=3×逆流速度,而后仿照法 1 部分思路解答.11.A 、B 两港相距 560 千米,甲船往返两港需要 105 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了 35 小时,乙船的静水速度是甲船静水速度的 2 倍,那么乙船往返两港需要多少小时?先求出甲船往返航行的时间分别是:(105+35)÷2=70小时,(105-35)÷2=35.再求出甲船逆水速度每小时560÷70=8千米,顺水速度每小时560÷35=16 千米,那么甲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6+8)÷2=12千米,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12-8=4 千米,乙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2×2=24 千米,所以乙船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 560÷(24+4)+560÷(24-4)=20+28=48 小时.12.一只帆船的速度是每分 60 米,船在水流速度为每分 20 米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了 3 小时30 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3 小时 30 分=3×60+30=210(分),顺水速度=60+20=80(米/分),逆水速度=60—20=40(米/分).又因为:顺水速度×顺水时间=逆水速度×逆水时间,逆水时间 =2×顺水时间,把顺水时间看成 1 份,那么顺水时间=210÷(2+1)=70(分),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港口共走了 80×70=5600(米).13.某船从甲地顺流而下,5 天到达乙地;该船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 7 天.问:水从甲地流到乙地用了多少时间?(法1)水流的时间=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水速,而此题并未告诉我们“甲乙两地间距离”,且根据已知,顺水时间及逆水时间也无法求出,而它又是解决此题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和水速的关键.将甲、乙两地距离看成单位“1”,则顺水每天走全程的1 ,逆水每天走全程的1 .5 7水速=(顺水速度一逆水速度)÷2= 1 ,所以水从甲地流到乙地需:1 ÷1= 3535 35 (天).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设成其他方便计算的数字,这其实就是特殊值代入法!(法 2)用方程思路,5×(船速+水速)=7×(船速—水速),即船速=6×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 5 天的路程等于水流 5+5×5=35(天)的路程,即木筏从 A 城漂到 B 城需 35 天.(法 3)逆水比顺水多 2 天到达,即船要多行驶 2 天,为什么会多 2 天呢,因为顺水时得到了 5 天的水速帮助,逆水时又要去克服 7 天的水速,这一切都是靠 2天的船速所实现的,即船速等于 6 天的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 5 天的路程等于水流 5+5×6=35(天)的路程,即木筏从A 城漂到B 城需 35 天.14.一艘轮船在两个港口间航行,水速为每小时6 千米,顺水下行需要4 小时,返回上行需要7 小时.求: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两港口间的距离=顺水速度×顺水时间=(船速+水速)×顺水时间=(船速+6)×4 ;两港口间的距离=逆水速度×逆水时间=(船速-6)×7;所以可得:(船速+6)×4=(船速-6)×7,解得:船速=22,可得两港口间的距离为:(22+6)×4=(22—6) ×7=112(千米)15.甲、乙两人从相距40 千米的A、B 两地相向而行,甲以每小时3 千米的速度从A 地出发,乙以每小时5 千米的速度从B 地出发,此时风速是每小时2 千米,若甲顺风行走,那么他们几小时后相遇?相遇地点距A 地多远?【解析】甲的实际速度:3+2=5(千米/小时),乙的实际速度:5-2=3(千米/小时),相遇时间:40÷(5+3)=5(小时),甲行走的路程:5×5=25(千米).16.轮船从A 城到B 城需行3 天,而从B 城到A 城需行4 天.从A 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 城需多少天?【解析】(法1)逆水比顺水多一天到达,即船要多行驶一天,为什么会多一天呢,因为顺水时得到了三天的水速帮助,逆水时又要去克服四天的水速,这一切都是靠一天的船速所实现的,即船速等于 7 天的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 3 天的路程等于水流 3+3×7=24(天)的路程,即木筏从 A 城漂到 B 城需24 天.(法2)用方程的思想,3×(船速+水速)=4×(船速—水速),即船速=7×水速.(法 3)用特殊值代入法,可以把全城看成 1,或者假设成其它方便计算的数值.17.甲轮船和自漂水流测试仪同时从上游的 A 站顺水向下游的 B 站驶去,与此同时乙轮船自 B 站出发逆水向 A 站驶来. 7.2 时后乙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相遇.已知甲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 2.5 时后相距 31.25 千米,甲、乙两船航速相等,求A,B 两站的距离.【解析】因为测试仪的漂流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若水不流动,则 7.2 时后乙船到达 A 站,2.5 时后甲船距 A 站 31.25 千米,由此求出甲、乙船的航速为310.25÷2.5=12.5(千米/时), A,B 两站相距12.5×7.2=90(千米).18.一条河上有甲、乙两个码头,甲在乙的上游50 千米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