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
地球既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又是一颗特殊行星,据此回答1〜2题。
1 •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主要表现在()
A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
B.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有自己的特点, 但并不特殊
C. 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输送光和热,一直比较稳定,并无多大变化
2. 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A .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 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 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物质形成发展
D.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质量、体积、密度、公转、自转等并不特殊,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生命存在。
答案:1.B 2.A
3. 关于地方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②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
③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④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A .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 .②③
解析:选D。
北京的经度大约为116°E,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因此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上海的经度约为121°,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早。
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回答4〜5题。
巽半球书底半球
4. 下列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B. 地球上昼夜现象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C. 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与地球本身的性质有关
D. 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
5. 图中AB是晨昏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所在的平面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才与太阳光线垂直
B. 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C. 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形成了晨昏圈,晨昏圈总和地球上某一个经线圈重合
D •晨昏线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和经线是斜交的
解析:第1题,昼夜现象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而是与它本身性质(不发光、不透明)有关。
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且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第2题,晨昏线所在平面总和太阳光线垂直;它在地表移动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晨昏圈只有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才和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和经线斜交。
答案:1.C 2.D
读下图(A、B、C、D代表不同圈层),回答6〜7题。
D
6. B圈层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A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 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7.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 .大气B.水
C.岩石和土壤 D .生物
解析:据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
水圈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5.B 6.D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8〜9题。
8.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
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9.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 .传递声音信号
B .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 .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深度上下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
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变化。
答案:8.D 9.B
2015年6月15日,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岛的锡纳朋火山活动频繁,三天喷发近
50次。
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简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 火山喷发过程中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地下喷出,这些熔岩的发源地很有可能是()
A. A 层 B . B i 层
C. B2 层 D . F 层
11. 下列能正确代表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A. A + B i即C以上为地壳 B . A为岩石圈
C. B2 + D为地幔 D . E+ F为地核
12 .火山在喷发过程中还有“滚滚浓烟”喷出,这对地球外部圈层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
A.水圈 B .生物圈
C .大气圈D.岩石圈
解析:第11题,在地下大约80千米〜400千米处,即上地幔的上部,也就是图中B1处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第12题,图中A表示地壳,D + B2+ B1表示的是地幔,E+ F表示的是地核,A + B1表示的是岩石圈。
第13题,火山在喷发过程中的“滚滚浓烟”影响明显而直接的是大气圈。
答案:10.B 11.D 12.C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太阳辐射 B .②大气辐射
C .③地面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
14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
C .减弱③D.增强④
解析:首先根据示意图了解各数字代表的地理含义,其中①和②为太阳辐射、③
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大气的直接热源,而人造烟雾主要增强的是④。
答案:13.C 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