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操作材料
【摘要】随着我国<<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应地,科学教育中的操作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
因此要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科学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操作材料
随着我国<<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应地,科学教育中的操作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
因此要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科学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当孩子们想探知“电话为什么会有声音却看不到人”“为什么铁块会沉而木头会浮”时,不如顺应幼儿的天性,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尝试,这会比教师费尽苦心地解释更容易让孩子们领悟,并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工具、用品、材料,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手来。
种植、饲养、采集、记录、统计、小制作、小实验都是有趣的动手活动,在操作中,幼儿感知了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经验,发展了兴趣,也培养了求知欲和动手探索的良好习惯。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保持幼儿探索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如:科学活动《神秘的布袋》。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袋——一个布料柔软、袋口能收缩的小布袋,并在神秘袋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
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孩子们为“蒜是怎样长出蒜苗来”发生了争执。
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幼儿认为“蒜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蒜苗来”;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有的幼儿认为“蒜应在土里才能长”。
对于孩子们的说法,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于是提出“种蒜苗”的想法,幼儿一致赞同。
接着又为“种蒜苗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杯子、小碗等。
于是在自然界里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蒜,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
3、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相应的材料,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材料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
小班幼儿应选择把小的东西放人容器中,用小勺舀的动作相对简单容易,而拧转、敲打、编织、缝制等精细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大班幼儿进行。
二、操作材料的运用
1、在操作活动中要重视操作材料的运用。
如区域活动中的饲养和种植活动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切身活动,而现在有的幼儿园却只把它作为美化环境的装饰,放几盆鲜花、养几尾金鱼,天天如此,四季不变,而且不让幼儿参加管理,成了与幼儿无关的“死角”,失去了它的教育作用。
实际上,当幼儿为花草浇水、替小动物添加饲料时,他们会自然地亲近这些生命、热爱这些生命,即使幼儿所做的仅是帮一些忙,但这种亲身体验,和自然接触的经验和活动,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他们在种植养殖活动中能够学会亲近、爱护动植物,注意到动植物的成长变化,注意到它们所吃食物的不同,为此会学习精心照顾的方法,体会到参与及成功的快乐。
他们在观看、倾听、触摸、感知、操作、尝试中了解了世界,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价值,准确地为目标服务。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我们还积极思考,善于捕
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准确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
如:在一次认识弹性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
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
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
由此可见,此活动中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材料,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3、根据需要变换投放材料的方式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材料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幼儿自选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幼儿自由探索的材料,也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
(1)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正规性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我们尊重,接纳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成功。
这样有效维持了幼儿的科学兴趣。
(2)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最喜欢的室内活动莫过于可自选的区角活动,我们除了组织好正规的集体科学教学活动外,还将区角活动变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场所。
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主动活动的机会。
我们不仅为区角科学活动提供蕴涵相互关系的材料,解决问题的材料。
而且我们还注重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方式。
另外,科技制作室也是孩子们喜爱去的地方。
在科技制作室里,陈列了各种成品模型、
幼儿制作的作品,还有更多的是可以让孩子充分选择的成品及半成品制作材料,孩子们制作的科技小产品可以在展示台上及时试验。
如制作的风筝可以试飞,不倒翁、小陀螺可以玩耍,小制作室是孩子们实现科学梦想的小天地。
每周一次的科学发现室活动,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在我们的科学发现室里,分区域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小玩具及科学实验器材,有买来的,有制作的。
桌面上的材料每周更换一次。
这样,每一次孩子们都有新鲜感,都乐意看看、比比、动动、试试,在这里进行着对科学的探究和发现。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常常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在《沉与浮》活动中,我们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到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品沉到水底。
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
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这时我们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
(2)耐心等待,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
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位幼儿,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我们并没有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
在活动前,我们尝试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我们并没有打断他们的探索,而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
因此,幼儿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材料。
总之,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
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2年版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