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测试题2020.6一、选择题1.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祖先的科学家是()A. 施莱登B. 达尔文C. 施旺 D. 达芬奇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我们新化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 阳光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3.现存的下列生物类群中,可能最接近原始自养生物的是()A. 原生动物B. 真菌类C. 藻类 D. 苔藓类4.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A. 北极熊白色的体毛B. 鱼的体型为梭型C. 牦牛的绒很保暖D. 孔雀开屏5.严冬时节青蛙要进入冬眠,影响青蛙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分 C. 温度 D. 空气6.动物界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A. 鸭嘴兽B. 金丝猴C. 猕猴 D. 黑猩猩7.蚯蚓会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说明()A.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C. 生物影响环境D. 以上都是8.人类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类起源于( )A. 南方古猿B. 类人猿C. 黑猩猩 D. 森林古猿9.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 阳光→草→兔→狐B. 枞菌→野猪→老虎C. 小麦→鼠→蛇→鹰D. 草籽←麻雀←鹰10.“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人类已经能够适应在地球的许多地方生活.但是,在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也在严重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了诸如温室效应、粮食问题等环境资源问题.”对这句话最合理的解释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C. 生物改变环境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11.下列现象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A. 到了秋天,树木纷纷落叶B.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C. 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D. 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12.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温度B. 水C. 阳光 D. 空气13.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A. 合作B. 捕食C. 竞争 D. 寄生14.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与蔗蟾活动时间不同的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B. 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D. 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15.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可能是()A. 自养需氧开型B. 异养需氧型C. 自养厌氧型D. 异养厌氧型16.《狼图腾》讲述了草原民族对狼情感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敬畏狼,另一方面也会适时杀狼、掏狼崽.下列关于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控制狼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B. 作为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C. 毛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狼适应草原生活,生存能力强,因此狼的数量远远大于鼠的数量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或说法不正确的是()A.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C. 人类进化的历程是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D. 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18.绍兴黄酒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
采用红曲、糯米和水为原料,不添加任何其它成份,以人工自然发酵酿制而成的黄酒。
下列与发酵技术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蒸煮糯米后马上加入菌种B. 发酵过程中必须保持空气流通C. 发酵都是由乳酸菌完成的D. 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是关键条件之一19.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 沙漠B. 水中 C. 陆地 D. 空中20.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A. 太阳的辐射能 B. 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量C. 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D. 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量二、综合题21.如图是一鱼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 ;(2)________ 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捕食关系二形成的一种联系,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 食物链;(3)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 部分和________ 者.22.广东沿海曾经发生了一次海啸,许多农田被海水淹没了。
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几年都得不到好收成。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
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给淹死了,田鼠却跑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
等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
现在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1)写出上面资料所述情形中的食物链:________。
(2)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总是从________开始,流向________食性动物,再流向________食性动物。
食物链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这些能量________(可以\不能)循环流动。
(3)在这则资料中,影响田鼠生存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影响蛇生存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23.资料分析题: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污染区 深色桦尺蛾浅色桦尺蛾深色桦尺蛾浅色桦尺蛾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58%25%6%42%(1)桦尺蛾的体色(深色、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其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________(填“遗传”或“变异”)现象。
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________;假设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基因控制,深色由显性基因控制(用B 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控制(用b 表示),那么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浅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____。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
在非工业污染区________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在工业污染区________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
(3)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选择正确的选项并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的结果。
A. 烟熏B. 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C. 自然选择(4)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________、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发育叫做________发育。
桦尺蛾的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生殖,是经过了两性________的结合, 成为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
24.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它的羊绒比金子还贵重,遭到疯狂偷猎,从1986年平均每平方公里3﹣5头锐减到90年代平均每平方公里仅存0.2头,近年来,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所增加,然而偷猎者的枪声仍然不时作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中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________.(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__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3)当我们发现身边有乱捕滥杀行为时,我们应该 . A. 去和他们争辩,制止他们这样做 B.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C. 将这些人抓住,送公安局惩处D. 告知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惩处.(1)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必不可少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
(3)若某种自然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鼠类数量增加,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数量会随之减少。
(4)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 农药的污染,则________的体内DDT 含量最高。
(5)生态系统的动物和植物通过________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________和物质循环。
(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纸:一、选择题:1------5: 6-----10:11-----15 16-----20二、综合题21.(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22.(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2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25.(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4)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