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绪论: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

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一、教育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

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

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增加了35.6倍。

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

中等专业学校从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52倍。

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8.96万所和4554.02万人,分别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

1949年小学34.68万所,在校学生数2439.1万人,1989年小学达77.72万所,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

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

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17.26万所,在园幼儿1847.66万人。

职业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1989年技工学校达4102所,在校学生为126.7万人,而1949年技工学校才3所,在校学生仅2700人左右。

1989年农业、职业中学达9173所,在校学生为282.27万人,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77倍和5.22倍。

许多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1949—1989年,中国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发展。

1989年全国各类成人学校达27.2万所,在校学生达3661.32万人。

其中,成人高等学校达1333所,在校学生为174.11万人;成人中等学校达5.63万所,在校学生为1541.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达21.43万所,在校学生为1946.1万人。

1989年,全国农村有395.55万人参加识字学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高等学校也是全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7年高等学校有6项自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奖金。

1982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的自然科学研究122项重要成果中,高等学校(包括与其他系统合作的项目)获奖56项,其中一等奖4项。

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广和运用到国防、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高等学校的文科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如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1977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逐年增加了教育经费。

在1979—1981年间,教育经费在国家事业经费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设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3%。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泛地开展了外事国际交流,派遣和接受了大量留学生。

在50年代,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主要是在苏联和东欧等国之间进行。

据统计,先后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国家的较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教育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1978—1989年间共派遣留学生3.38万人,其中毕业回国的留学生1.65万人。

同期,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达1.29万人。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还广泛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同外国学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际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教职工队伍。

1989年全国各级普通学校的教职工数达1326.84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

1989 年各级成人学校的教职工数达77.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39.42万人。

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近二十年来,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现在,全国已有65%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18.5%下降到6%以下。

基本改变了我国文盲、半文盲大国的状况,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56%,2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了2770.22万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国原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已得到补充和充实。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数以亿计的职工和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89.16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近590万人,大学毛入学率从 1.4%提高到9.07%,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20年来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和研究生1801.15万人,其中博士生3.6万人,硕士生39.46万人;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技术1.生物科学(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2.基因工程 (1)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3)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三、农业技术(1)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