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渭 开题

徐渭 开题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号青膝道士,别署“田水月”。

徐渭以恣意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的大写意,继林良、陈淳的写意花鸟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文人画的以画托意、以画自娱的真性情发挥到了极致。

给当时转相抄袭的摹古画风带来一缕新意。

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他的画从笔墨、章法到意境,都弥漫喷薄出一股自由不羁、狂做不逊的豪情,宣泄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哀,痛诉着画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慨和不平,点点墨痕,都是画家的滴滴血泪。

《墨葡萄图》是徐渭最擅长画的花卉题材之一。

画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真正达到了逸品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

《墨葡萄》作为其代表作品,此画水墨淋漓、狂怪奇乱、不求形似、意趣横生。

徐渭在明清画坛上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和奇才,他那狂肆奔放、纵横千里的水墨大写意花卉至今令人赞叹不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对于徐渭的研究,自明代以来就连绵不绝。

据李德仁所著《徐渭》一书中编录的历代《诸家评论徐渭语辑要》来看,从晚明至近代就有30位人物对徐渭的艺术作出过点评。

其中,对于徐渭的绘画进行过评价的有:明代的袁宏道、张国泰、今释,清代的石涛、朱彝尊、周亮工、徐沁、姜绍书、陶元藻、郑燮、翁方纲、吴修,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清代官方编写的《明史·徐渭传》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徐文长集》提要,都对徐渭的绘画予以了评价。

但由于这些散见于诗文中的评点,多囿于古法寥寥数语,往往流于印象和直觉式的把握,还谈不上是对徐渭绘画真正意义上的分析研究。

在后近代陈师曾与中村不折合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徐渭也只是作为受写意画风影响的画家而一笔带过,由此可见世人对徐渭画作的关注是不够的,尤其是其绘画的大写意画风和融生命于艺术创作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历史性的高扬和重视。

直到当代,关于徐渭绘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深入研究才算开始。

台湾学者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1978年),虽偏重徐渭文学成就方面的研究,却也专列出一章考察了徐渭书画方面的成就。

台湾张裕孝的《徐渭研究》(1978年),也是侧重徐渭生平、文学成就方向的探讨,只在篇末用较短的篇幅讨论了徐渭的书画艺术。

苏东天《徐渭的书画艺术》(1991年),经过考证后推断徐渭习画的时间应在其青少年时代,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晚年。

李德仁《徐渭》(1993年)一书,可谓是国内徐渭绘画研究的专题性力作。

作者对徐渭绘画从题材与寓意、形式与技巧多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尤其是在徐渭的美学思想一章,间接的讨论到了徐渭画风与其哲学、文艺思想间的深层关系,并在书的附录里编制了徐渭的年谱、书画目录、题画录、书画文论辑要,以及历史诸家评徐渭的语录辑要,为徐渭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度探索的同时,做了极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徐建融《元
明清绘画研究十论》(2004年)中《徐渭与中国画史的隆、万之变》一章,站在宏大的文化史背景之上,讨论了徐渭画风与明代自隆庆、万历开始的由尚中贵和到反中和转变的文化间的关系,他认为“以隆、万为转折点,中国整个的文化思想史上发生的奇正之变也明显地反映在画学思想上,而作为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便是徐渭。


另外,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2004年)的博士论文,是国内有关凡高徐渭比较研究中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

冯其庸《徐渭的书画艺术》(1987年),作者将徐渭的绘画与宋代的梁楷比较时,指出徐渭“用笔与奔放处见含蓄,既有梁楷的简笔之妙,又不像梁楷那样外露。

”李敬仕《个性人格的凸现—论徐渭绘画特色》(2000年),从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人格类型作为切入点,讨论了徐渭个性人格的形成、特点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最后认为徐渭的绘画特色在于,他的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人格突破了传统的人格类型并在其绘画中得以张扬和表现。

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徐渭(1521-1593)艺术活动的范围和成就是广泛而卓著的,无论是中国文学史、中国书法史还是中国绘画史都要将其重重的写上一笔。

但纵观后世对徐渭艺术的评价,最受称道和瞩目的还是他在绘画方面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

徐渭绘画风格的独特个性背后,潜藏着绘画艺术乃至整个艺术学规律中的诸多重大的命题,具有其作为个别艺术现象的典型性。

而经典总能吸引住后人不断回眸凝视的目光,从明代以来对于徐渭绘画的评论和研究就从未停歇过。

从传世的徐渭绘画作品看,其题材绝大部分集中在花鸟画领域,其风格属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一类,这些也多是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

所以本文将以其花鸟绘画作品为依托,研究对象设定为徐渭花鸟画代表作品——《墨葡萄图》——中大写意绘画风格方面。

大写意,指中国画中写意一类画法之一种。

写意又称为“粗笔”,往往与“工笔”对举。

根据笔墨的放纵程度,又有小写意、大写意之分。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1、指用笔技巧,与“工笔”相对而言。

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表现物象的意态神韵,不以工细形似见长;2、指精神内涵。

是通过绘画抒发创作主体的个性情感,表现出作者的人品学养,才情思想。

附:论文提纲
前言
一、《墨葡萄图》——徐渭大写意画风的建构
(一)观物
(二)用墨和运笔
(三)酒兴
二、徐渭的画学思想
(一)生动传神
(二)逸性遄飞
(三)悦性弄情
三、徐渭花卉创作的审美解读
(一)生命的律动
(二)美的呈现
四、结语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文试图从徐渭的《墨葡萄图》画面本身切入分析,在形式层面与作品展开“对话”,来把握作品的视觉图像诉诸知觉的内涵,进而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及思想渊源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旨在通过一种多维的关照视角,走进《墨葡萄图》中向我们敞开的“徐渭的世界”,并通向那作品中所蕴涵的深沉“意味”,试图达到对徐渭大写意画风进行解构的目的。

五、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选题是一个思想性与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要对这一问题作出严谨、科学的研究,必须采用多种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主要对徐渭的研究资料进行细致与深刻解读,力求在这些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等科学方法,将《墨葡萄图》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纳入理论分析和探讨的视野。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具体研究手段主要有,一是艺术史和美学分析相结合的理论方法,试图从艺术方面方面展现徐渭绘画的特点,在分析其鉴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理论创新;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和整理,借鉴其理论精华,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六、论文的进度安排
1 完成资料的收集:10.20—10.31
2 完成初稿:11.1—12.31
3修改、提交导师后与之交流后再修改:1.1—4.20
4基本定稿:4.21—5.19
5 最后定稿和论文答辩:5.20—6.5
七、主要参考文献
[l]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2]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M].艺文印书馆印行,1977.
[3]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4]苏东天.徐渭书画艺术[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5]王长安.徐渭三辩[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6]李德仁.徐渭[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7]鲁齐.天地一枝——明代奇杰徐渭[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8]张廷玉.明史[M].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96.
[9]夏咸淳.徐渭[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0]何乐之.中国历代画家大观[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1]周积寅,史金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12]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3] 王林主.现代美术历程[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14] Herschel chipp.三个人的天空[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15] 丁家桐.东方畸人·徐文长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