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渭相关资料汇总

徐渭相关资料汇总

导读提到徐渭,齐白石说自己“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按:即徐渭)磨墨理纸”;郑板桥曾治印一方,自云愿为“青藤门下牛马走”。

徐渭生时寂寞。

在他辞世后的五六年,大文豪袁宏道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徐文长传》。

聚焦1. 斯人已逝,千古一叹。

文本表现与传主艺术气质、坎坷人生的完美契合。

2. 狂放激越,悲怆苍凉。

精神自由的悲歌,中国艺术追求的别一境界。

(不羁的文字、悲怆的灵魂、自由的悲歌,中国艺术精神的别一境界)徐文长传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

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

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

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

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

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

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

”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

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阳和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附录》作者(略)袁宏道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薛,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沈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

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导读:奇人、奇文、奇情、奇境。

自由的艺术精神悲歌。

完美地塑造了一种艺术境界。

超乎法度、技艺层次的审美追求。

如文中所言,“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对于徐渭的赞誉,不是因为其诗书画等艺术作品技艺的精湛,而在于其表现力的深刻,在于其书画笔墨中所寄寓的不羁狂傲的灵魂和身影。

重神魂而略形迹。

这种审美追求与艺术评价的原则,其实也是作者的追求。

在本文中也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作者对徐渭的奇、狅之叹,所寄寓的,正是自己的精神写照。

徐渭是一个"可怜"的人.简介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

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自幼聪慧,文思敏捷。

且胸有大志。

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

最后入狱七、八年。

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

他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故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

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

他自己尤以书法自重。

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袁宏道等称赞他的书法“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他画的《黄甲图》,峭拔劲挺,生动地表现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气氛。

作品流传至今的较多。

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徐文长全集》等。

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

经历徐渭(1521--1593) ,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

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

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

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

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

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

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

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二十岁考上秀才,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再升职。

青年时的他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希望能治理国家,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很有想法,曾参与过中国东南沿海抵抗倭寇的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曾为胡宗宪编写《献白鹿表》,得到明代皇帝的很大赏识。

但后来因为某些政治牵连,他的精神深受刺激,蓄意自杀九次,自杀的方式令人吃惊。

晚年的他命运更加困窘,画画成为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才。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

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