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弦定理知识要点:1、正弦定理:或变形:2、余弦定理:或3、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1 )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B C),由A+B+C = n求C,由正弦定理求a、b;(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b、c),应用余弦定理求c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 = n求另一角;(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应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 = n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4)已知三边a、b、c,应余弦定理求A、B,再由A+B+C = n求角C。
4、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5、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定理及几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6、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 = 1/2 * absinC7、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 ABC中,,… &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 ABC中,,…【例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有(B )A. cosA>sinB 且cosB>sinAB. cosA<sinB且cosB<sinAC. cosA>sinB 且cosB<sinAD. cosA<sinB且cosB>sinA9、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特别地,正弦定理专题:公式的直接应用1、已知中,,,,那么角等于()A. B. C. D.2、在厶AB(中, a=, b =, B= 45°贝U A 等于(C )A. 30 °B. 60 °C. 60 或120 ° D 30 或1503、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若,则等于()A. B. 2 C. D.4、已知△ AB(中,,,则a等于(B )A. B. C. D.5、在△ AB(中, = 10 , B=60° ,C=4则等于(B )A. B. C. D.6、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等于.()7、△ AB(中,,,,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A )A . B. C . D .& △ AB(中,,的平分线把三角形面积分成两部分,则( C )A .B .C .D .9、在△ AB(中,证明:。
证明:由正弦定理得:专题:两边之和1、在厶AB(中, A= 60 ° B= 45 则a = (,)2、已知的周长为,且.(1 )求边的长;(2)若的面积为,求角的度数.专题:三角形个数1、△ AB(中, △ A=60 °,a=, 么满足条件的△ ABC( ( )A•有一个解B•有两个解C无解 D.不能确定2、△ AB(中,a=1,b=,△ A则0°等于(B )A. 60 °B. 60 或120 °C. 30。
或150 °D. 120 °3、在△ AB(中,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则其中有两个解的是(D )A.b = 10,A = 45 ,°B = 70 °B.a = 60,c = 48,B = 100 °C.a = 7,b = 5,A = 80 °D.a = 14,b = 16,A = 45 °4、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的是(D )A.a=1,b=2 ,c=3B.a=1,b= , △A=30°C.a=1,b=2, △A=100° C.b=c=1, △B=45°5、在△ AB(中, a= 12, b = 13, C= 60°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B )A.无解B. —解C.二解D.不能确定6、满足A=45 ° ,c= ,a=的△ ABC勺个数记为m,则a m的值为(A )A. 4B. 2C. 1D.不定7、已知△ AB(中, 121 °则此三角形解的情况是无解&在△ AB(中,已知,,,则边长。
或专题:等比叠加1、△ AB(中,若,,则等于(A )A .2B .C . D.2、在△ AB(中, A=60 ° , b=1 面积为,则= .专题:变式应用1、在厶AB(中,若△ A: △ B: △ C=ft2:3,2、已知△ AB (中, a△ b△—1 △△则A A B△等于(A)A.2^3B. 2^ 3^1 (.1:3:2D. 3:1:23、在厶AB(中,周长为7.5cm ,且si nA: si nB: si nC—4:5:6,下列结论:①②③④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A.0 个B.1 个(.2 个D.3 个4、在△ AB(中,已知边,,求边a、b的长。
解:由,,可得,变形为sinAcosA=sinBcosB, △ sin2A=sin2B,又厶b, △ 2A=2B, △ A+B=. △△ AB直角三角形.由a2+b2=102 和,解得a=6, b=8。
5、在△ AB(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b、c ,若,贝U _________________6、设锐角三角形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1)求的大小;A. B. C. D.9、 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 5和 3,它们夹角的余弦是方程的根,A .52B .(.16D .410、 在厶AB (中,已知 AB=4, AC=7, BC 边的中线,那么 11、 设 A 、B C 为三角形的三内角,且方程(sinB —sinA)x2+(sinA — sinC)x +(sinC — sinB)=0有等 根,那么角 B ( D )A . B>60°B . B > 60 ° C. B<60° D . B < 60 °(sinA-sin( )2-4 (sinB-sinA)(sin(-sinB) =sin2A-2sinAsin( +sin2(-4(sinBsin(-sinAsin(-sin2B+sinAsinB) =(sinA+sin( )2-4sinB(sinA+sin( )+4sin2B=(sinA+sin(-2sinB)2 专题:判断三角形 1、 若,^U △( A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B.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C.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D. 可能是直角三角形2、 在厶AB (中,角均为锐角,且则 △ ABC 勺形状是( C )2)求的取值范围. 专题:求取值范围△ AB (中,已知60 °,如果△ ABC 两组解,贝U x 的取值范围(C ) B . (. D .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 B . C .D .1、A .2、 A .3、在锐角中,则的值等于 答案:设由正弦定理得 由锐角得, 又,故,所以2、3、x ,贝U x 的取值范围是(,的取值范围为余弦定理专题:公式应用1、 在厶 AB (中, a = 3, b =, c = 2, A . 30° B .45°2、 在三角形中,,则的大小为( A .3、 长为 5、7、 那么 C . ) B 等于(60°) D . 1204、 5 A. 90在△ AB (中,在△ AB(中,B . (. 8 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之和为 D .B. 120150°,则若,则(B.C. 135)D. 150D.(. ,则的值为( 37A 为(C ) (. ,则最大边的取值范围是在△中,三边长分别为 A .38B . 在厶AB (中,已知,则角 A . B .&在钝角△ AB (中,已知, 9、设a 、b 、c 是的三边长,对任意实数 乂,有(6、7、D C .)36 D . 35D .贝三角形的另一边长为( B )BC=8、勺内角勺对边分别为,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形状: 9、若(a+b+c )(b+c — a )=3abc,且 sinA=2sinBcosC,那么△ AB (是 ( B )A .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10、在厶AB (中,已知,那么△ AB 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 . 正三角形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 11、 在厶AB (中,若,贝U△ ABC 勺形状是(D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 等腰直角三角形D .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12 在中,,,分别为角, , 所对边,若,贝此三角形一 定是( C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13、 在厶AB (中,若,贝U △ ABC 勺形状是(B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C. 不能确定D. 等腰三角形14 、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 1, 3, a , 贝 a 勺范围是(B )A .B . (. D .15、 A 为△ ABC 勺一个内角,且sinA+cosA=,则 △ AB (是 三角形 钝角 16、 在厶AB (中,已知,,试判断△ ABC 勺形状。
解: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由可得: ,即:。
又已知,所以,所以,即, 因而。
故由得: ,。
所以, △ABC 为等边三角形。
17、 已知的三个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向量 ,且. ( 1 )求角 A 的大小;( 2 )若,试求当取得最大值时的形状 . 9.解:( 1 )由又因为 解得分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 3、△ AB (中,,,则厶AB 一定是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 D )C. 等腰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 4、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 5、 △ AB (中,,贝U △ ABC 定是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 6、 在△ AB (中,若,贝U △ AB 是( B A .有一内角为30 °勺直角三角形 ( .有一内角为 30°的等腰三角形 7、 若勺内角勺对边分别为,且则((.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勺长度决定( D )(.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B.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A .为等腰三角形B. 为直角三角形(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在, ・ ? 即,又由( △)知所以,为正三角形18、在△ ABC 中,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① B=60° ,b2=a ;c ①由余弦定理.由a=c 及B=60°可知△ AB 为等边三角形. ② b2tanA=a2tanB ;②由△人=或 A+B=90°, △△ ABC 等腰△或 Rt △. ③ sinC=③,由正弦定理:再由余弦定理:④ (a2 -b2)sin (A+B )=(a2+b2)sin (A -B ). ④由条件变形为 △ △ AB 是等腰△或 Rt △.专题:1、 在厶AB (中,如果,那么等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