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与创新的不同的阶段。
由于中医理论内容广泛,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因此发展与创新往往交替进行。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学术思想日益活跃。
在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该书据说是时人托黄帝之名写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名医,就是被世人传为神话的神医扁鹊,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作成《难经》一书,《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
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使中医理论趋于完善,后世中医的发展,也几乎都是以这两本书为基础的。
《伤寒杂病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完备。
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第一部专书,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了具体明晰的辨证方法和准确有效的治疗原则,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极大发展,故后世对其有“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尊誉,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大量的处方用药经验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那么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将理论推向临床的完美代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
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
由于实践的丰
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
刘完素,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对中医理论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探究,他们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宋金元以后,中医在明清时期又产生了温病学说,当时医生大多墨守伤寒成方,非但不效,病反而愈危。
而吴有性辨其为温病而非伤寒,按疫施治,大获奇效。
于是深入探究,知源明理,建立温疫学说。
由此,温病学得到迅速发展。
温病学大师叶桂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极大地提高了温病的论治水平。
吴瑭,薛雪等人也详细论治湿热性疾病,完善了温病学说。
至此,温病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温病的认识,发展了中医理论,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
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实验医学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一些观念,同时对中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的理论和医疗技术,以及在中国成长起来的西医队伍,对中医学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竞争对象。
随着西方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学发展的滞后益发明显。
甚至中医在近现代的生存都有危机,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理论虽然有进一步的发展,但还没有长足的发展,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希望通过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可以更快的带动中意的发展,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