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
小麦的分蘖是小麦生 长的重要特征之一。分蘖 穗是产量重要构成部分, 穗数主要分主茎穗和分蘖 穗。分别占30%和50~80%。 分蘖多是壮苗的标志,健 壮的分蘖有利于麦苗安全 越冬,单株分蘖多的穗粒 数多,千粒重高。
1.分蘖发生部位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由地下部不 伸长的节、节间和腋芽紧缩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节 群,是分蘖着生的地方,一般在地下2cm左右。 1. 发生位置 分蘖是由小麦分蘖节上的腋芽长出的 茎。 2.分蘖的种类 胚芽鞘蘖(只有条件好才发生) 主 茎分蘖。 3.分蘖发生的顺序: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逐渐伸出。
子粒萌发后,首先 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 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 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 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 就皱缩死亡),然后从 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 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 鞘2厘米时,称为出苗。 小麦出苗后至三叶 期时,胚乳营养用尽, 幼苗完全依靠本身的绿 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养分供应自身 生长发育需要。三叶期 时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次生根
① 概念: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 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次 生根的发生是拌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有两 个发生时期: 冬前分蘖盛期;返青—拔节。 ② 特征分蘖: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 多生长在20~30厘米耕层内,与地表夹角较小。 ③ 功能期 拔节—成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 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4、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 最适13~18℃,低于3℃停止,高于18℃ 受到抑制,因此播得过早分蘖数反而减少。 土壤水分 最适70~80%。 养分 分蘖的发育需要大量的可溶性N和磷酸, 因此苗期施N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促进分蘖。 光照 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多,蘖大而壮;光 照不足,密度过大,蘖少而弱。 播深 最适3~5厘米,过浅、过深均不利于 分蘖发生。 播期 播种早,冬前有效积温多,主茎多,分 蘖也多;播种晚,有效积温少,主茎叶少,分蘖 也少。 品种 冬性品种分蘖多,春性品种分蘖少。
2、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土壤温度 最适16~20℃,最低2℃,高于 30℃受限。冬前根系生长与温度成正相关。 土壤养分 氮肥与磷肥对促进根系的生长 发育有明显作用。生产上要注意氮、磷配 合。 土壤水分 适宜为7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 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四)小麦叶的生长
一株小麦一般有12~15片叶,根据着生位置与作用的 不同可分为两类: 1、近根叶组 一般有8~9片叶,密集着生在分蘖节 上,其中冬前近根叶6~7片,出生间隔期5~10天,主要 作用是促进冬前分蘖发根,形成壮苗,为安全越冬与营养 生长奠定基础,越冬后相继死亡。另有2片近根叶,返青 后长出,即冬后春生的2片叶,其光合产物促进返青后分 蘖发根,壮秆大穗,出叶间隔20天左右,拔节后功能衰退, 孕穗期死亡。 2、茎生叶组 着生在伸长的茎节上,一般4~6片, 多数5片,拔节到孕穗期相继生出,间隔5~7天,主要作 用是促进茎秆伸长充实,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粒数,提高 粒重;灌浆和成熟期功能开始衰退。在生产上 ,促进旗 叶和穗下节间的适当增大,延长旗叶的功能期对增加粒数、 粒重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的分蘖
3、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1)分蘖的消长规律:小麦一生的分蘖活动,经历 着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分蘖增长期包括冬 前、越冬与返青后的一段时间,到起身前达到高 峰,以后开始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 (2)成穗规律:主茎和冬前大蘖的成穗率高,冬前 晚蘖及春生晚蘖成穗率低。低位蘖成穗率高,高 位蘖成穗率低。 生产上一般在拔节期的分蘖有6片叶或以上 (包括冬前叶)能成穗,4片叶以下的蘖一般不能 成穗。
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温度 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 , 最适温度为15-20 ℃ ,最高温度为30-35 ℃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发芽快, 温度低发芽慢。 水分 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 间持水量的60-70%。 氧气 种子萌发,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播种时土壤应疏松,不能过湿,不能下种 太深,3-4cm 为宜。
(三)适时冬灌 冬灌必须适时适量,冬灌时间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 3℃左右时浇完为好。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大,但要灌透, 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内为宜。对无分蘖或分蘖过少的麦 田,可以不灌,以免造成冻害。 (四)中耕与镇压 冬前小麦根系较浅,中耕不宜过深。对生长过旺的麦 田除控制水肥外,当小麦冬前群体达预期的长相指标时, 可深锄断根,抑制旺长。特别是在浇水后必须及时中耕, 破除板结,防止裂缝。旺长麦苗冬季镇压,有抑制生长的 作用。冬季镇压在分蘖后到土壤结冻前的晴天中午前后进 行。土壤过湿时不宜镇压,以免造成板结。盐碱地也不宜 镇压,否则,会引起返碱。
(三)小麦的根系
1.根系组成
初生根(种子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 加,初生根一般5~7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 7~8条。 特征分布 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 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 停止生长。 功能期 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 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五)严禁放牧啃青 放牧啃青会大量减少绿叶面积,严重 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影响分蘖, 造成减产。那种“畜嘴有粪,越啃越嫩” 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六)防治病虫草害 1、主要虫害 有地下害虫金针虫、蛴 螬和地上部的蚜虫。 2、主要病害 有白粉病、锈病和纹 枯病。
(一)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
小麦种子为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 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 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 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小麦种子由皮层、胚 (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胚
种子
胚乳
皮层
•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 后的种子,在适宜的 水、氧、温之下便可 以发芽生长。 • 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 量的45~50%时,胚 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 萌发——露嘴。接着 胚芽鞘也破皮而出, 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 芽,当胚根达到种子 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 发,胚芽达到种子的 一半时,称为发芽。
第三节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田间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前期、中期和后期。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 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 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 长为主。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 的关键。
近根叶
旗叶
中部叶
基生叶
二、小麦前期主攻目标 一是苗期确保全苗、苗匀; 二是冬前要促根增蘖,确保茎数,实现冬前壮苗; 三是确保幼苗安全越冬。 小麦冬前壮苗标准: (1)苗龄适宜,春性品种6叶一心,半冬性品种7叶 一心; (2)分蘖多,春性4-5蘖,半冬性6-7蘖; (3)根系发达,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 (4)长相敦实,株高20-25cm。
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 胚芽鞘腋芽长出 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正常分蘖 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 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 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 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 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 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 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三、前期的管理技术
(一)查苗补种、疏苗补栽 三寸无苗为缺苗,五寸无苗为断垄。麦苗出土以后, 要及早检查,如有缺苗断垄10cm以上的,均应在2叶期前 浸种催芽,及时补种。对零星缺苗地段,可在3叶期以后 取密补缺,进行移栽。栽苗时应采用同一品种,补栽要做 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栽后浇水,以利成活。 对浇蒙头水或播后遇雨的板结麦田,应在土壤干湿适 宜时,疏松表土以利出苗。高产田为了保证苗足苗匀,播 种量可比计划苗数所需播量稍大一些,于分蘖期进行疏苗, 去弱留壮,去小留大,确保麦苗均匀。 (二)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对地力、墒情不足或播种偏晚而形成的弱苗,应抓住 冬前温度较高,有利分蘖的时期,于分蘖始期追肥浇水, 促弱转壮,一般每667 m 2施纯氮3~4kg,做到随施肥, 随浇水,及时松土,高肥田可不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