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

第10章动机
10.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motivation)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直到活动的完成。

“动机”这一概念是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二)动机术语
1.本能
本能是指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一些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

这种先天的本能行为模式在种系的每一个体达到特定的发展阶段时,被足够的刺激条件所激发而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行为一旦被引发出来后,便不再依赖外界刺激而完全自发地完成。

2.需要和驱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而“驱力”是来源于这种生物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需要和驱力概念的基础是体内平衡原理。

有机体的生存必须保持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平衡,当某种物质或能量代谢失去平衡时,就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使有机体被唤醒,促使有机体从事某种目的在于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恢复体内平衡。

3.诱因
(1)定义
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分类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而负诱因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3)功能
诱因具有两种功能:它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或离开诱因本身。

(三)动机概念在研究中的运用
为了使动机研究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必须将动机概念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研究者可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种因素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才能发现刺激条件的变化、作为中介变量的动机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变化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1.动机的行为指标
可用于测量动机强度的行为指标有:在训练水平恒定条件下的学习速度、最终达到的操作水平、反应被消除的困难程度、对其他活动的干扰程度、对特定目标或活动的偏好程度以及一些有关维持生存的行为指标。

这些变量都是可见和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因此均可用于作为动机的操作定义。

对于人类被试,动机还可用其他方法测量,如用问卷调查法。

2.对动机的操作
为了了解动机的变化将怎样改变行为,需要通过实验设计来对动机条件进行操作,包括引发动机、增强动机或减弱动机。

普遍使用的两种方法是剥夺和刺激。

(1)剥夺
剥夺是指拒绝给予生物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如食物、水;对于人类被试,还包括对被试所需要的心理条件的剥夺。

(2)刺激
刺激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向被试呈现导致逃避反应的厌恶性刺激,如震动、噪音、热刺激或冷刺激;可以对大脑快乐中枢埋藏电极,让被试通过自我刺激获得快乐;还可以向被试呈现障碍物、竞争情境和无法解答的难题作为引发动机的刺激条件。

此外,诱因的呈现可激发动机,称为诱因动机。

(四)动机与意志的关系
动机指的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意志作为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动机”与“意志”这两个概念既互相区别,又彼此关联。

1.联系
(1)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2)意志行为有很大的动机成分。

意志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的。

意志行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正是由于有明确的目的,人才能发动有机体作出符合目的的行为,并且制止其他不符合目的的行为。

2.区别
(1)意志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意志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目的性、意识性和克服困难。

而动机除了可以具有有意识的目的性,除了可以达到足以克服困难的强度外,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没有困难感的。

(2)只有当产生了动机,同时实现动机的行为遇到困难时,才体现出意志一词所指的
含义。

动机行为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困难,另一种困难是外部困难。

人的意志既表现在对内部困难的斗争中,也表现在战胜外部困难的努力中。

(3)意志概念主要指心理或社会性动机需要的实施与满足过程,动机则包括本能、驱力、心理或社会性需要,其中实现本能、减弱驱力而恢复体内平衡,基本上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克服困难,因而不体现意志的内涵。

二、动机理论
(一)本能说
1.基本观点
有机体生来具有特定的、预先程序化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对其生存至关重要,并以适当的途径确定行为方向,为行为提供能量。

有些本能论者视这种生物力量为机械的,它发动行为却不具目的性,也不受个体控制;另一些本能论者则认为本能包括有机体对行为方向的选择。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詹姆斯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人类较低等动物依赖更多种本能来指引行为,除了与动物共有的生物本能以外,人类还具有许多社会本能。

詹姆斯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能都具有目的性。

(2)麦独孤
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能说。

其基本点是:
①将本能这一概念加以扩展,用它来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②其次,他认为这些本能是先天的或遗传的行为倾向。

无论个人和团体的行为都发自这种本能倾向,它们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③第三,个人与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都是由本能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④起初提出人类具有以下几种本能: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后来又补充扩展为18种本能,并提出本能具有3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和目标指向成分。

(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也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先天力量,并对本能持有独到的观点。

①他认为本能不具备有意识的目的,也没有预先确定的方向,许多满足本能的方式是可以习得的。

②他提出本能冲动是为满足躯体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③虽然本能基本上在意识层面以下发生作用,但它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思想、体验,并经常使人处于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

④他认为人类天性中最基本的方面就是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

生本能的作用在于维持生存和促使个体生殖繁衍,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性行为或性欲望;死本能促使个体通过疾病老化,而最终死亡。

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导致自我破坏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外部时,导致攻击行为。

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能量。

3.评价
(1)本能说并未从行为的过程、机制或结构来解释行为,它并未真正地解释行为,而仅仅是在为行为贴标签。

(2)本能说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许多行为确实可以通过学习来加以改造。

(二)驱力理论
1.驱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
驱力理论是由霍尔提出的,该理论在四、五十年代得到许多行为主义者的赞同。

(2)主要观点
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D),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

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增强了目标刺激(S)和有效反应(R)之间的联系。

霍尔强调的是经验,是学习,他认为学习对于成功地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学习中建立的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3)原始驱力与获得的驱力
驱力理论认为,驱力可来自内部刺激,也可来自外部刺激,并由此区分了两种驱力:
①原始驱力是指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是不需要习得的;
②获得驱力是指通过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驱力。

当中性刺激多次伴随强化物同时出现时,便获得了动机力量。

持驱力理论的学者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动机都是获得驱力,是通过与原始驱力的习得联系而形成的。

2.恐惧——一种典型的获得驱力
驱力理论认为,恐惧不仅是对危险情境的情绪反应,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获得驱力,并以此作为解释所有心理动机产生和作用的范型。

获得恐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获得动机,因为恐惧很容易与任何使个体经历过痛苦或不幸的情境相联系,并且恐惧极难消除。

获得恐惧作为一种驱力,可以激发多种反应,一旦某种行为有效地减除了恐惧而得到强化,这种行为便被个体所习得。

3.诱因与最佳唤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