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

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或方面。

马克思主义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门类知识,是一个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没有终止人类思想的发展,而只是把人类思想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和跨入新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问世,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但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新变化而对自己创立的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而且有其后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作为我们新生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能否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三者是统一的,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实践是三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确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 ,只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才能达到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的理想社会,它并不是“空想”或者“幻想”,其实现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必然。

共产主义理想是伴随着工人阶级登上人类历史舞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

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时,共产主义理想也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与以往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个理想虽然远大,但并不神秘。

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虽然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不能进行详尽的描述,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考察,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加深认识。

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共产主义理想最终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更迭规律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作了一般性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作了具体论证。

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阐述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和趋势,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文化的创造和积淀、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必然推动人类社会由最初的“自然共同体”,过渡到“经济结合体”,最后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必然推动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同时,共产主义作为文化高度发达、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又向人们展现了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且集中体现了人类改变现状、提高自身生存境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继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伸和更大成就的取得,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条件也必将更加充分,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也必将鼓励人们为之更加努力奋斗。

所以,只有解放思想来实现以致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而实事求是立足于最底层的无产阶级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起到了重大的历史意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来阐述实事求是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个特征:其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其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其三,实践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共产主义理想是伴随着工人阶级登上人类历史舞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

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时,共产主义理想也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与以往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个理想虽然远大,但并不神秘。

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虽然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不能进行详尽的描述,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考察,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加深认识。

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为: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实现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个特征。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分配制度的内容。

他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还不是人的本质,只是谋生的手段。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

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同时也规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要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它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第六,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于最高的价值层次,是未来社会的最根本价值目标。

尊重人的个性,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心人、重视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新社会的根本原则。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我们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革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