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想北平

想北平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老舍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京味儿十足,简练俗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品味
难点:对作者对北平情感的挖掘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

原句解读,分析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标好自然段,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2.请仿照书上对话栏的格式,在文章中选出三处,进行赏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早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就有很多表现思乡之情的,如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这个词总是牵动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老舍先生的思乡之情。

(大家把书翻到《想北平》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来看一下关于作者老舍的介绍,ppt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解决文章中生字词
(在通读全文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生字词)
廿七niàn 赐给gěi 给予jǐ堪司坦丁堡kān 匀调yún tiáo 愧杀kuìShā什刹海shíchàhǎi
刹车shā(学生齐读)
3.(学完生字词我们来听一段名家读的《想北平》)
播放音频(6分钟左右)
4.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下面请同学来回答,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那四个部分。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
2~3段:对北平的热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根据上面的结构划分,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里面的具体内容。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PPT展示)
Q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总起全文,引出描写对象,并点出北平优点很多,自己知道的很少,写出来的大概是:“牛的一毛”,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文颂北平做铺垫。

(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第一段解决,我们来看一看第二部分,齐读2、3自然段,思考问题)
Q2:第二段的开头说“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作者是怎么解释他“说不出”的原因的?(用原文回答,提示学生在第三自然段)
A:第三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既然作者无法说出对北平的爱,那作者是将这种爱形容成了什么呢?)
A1:将对北平的爱形容成对母亲的爱,没有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和精致的细节来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而是用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方式表达出对北平爱的深沉和真切。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的一段佳话,所以这段比喻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备选问题)
Q3昨天请大家自己对文章进行赏析,有没有同学选的是前三自然段里面的句子啊?
A:“我所爱的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出我与北平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我与北平是一种心灵契合,灵魂相融的关系。

A:“这不是我辜负了北平······所赐给的。

”故乡对人的影响是随人一生,它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老舍文章中的京味儿正是这个影响的体现,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候也可以回顾这里。

)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是集中表现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就是文章题目中想北平的想这个感情的具体细化与体现)
四.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
2~3段:对北平的热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五.作业布置:
1.练习册
2.仔细阅读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想北平的前三自然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教师板书)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总起全文)
2~3段:对北平的热爱(说不出的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文章的后面的五段,昨天我们已经从前三段中知道了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与想念,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的呢?
二:文本细读体会情感
教师领读4~7自然段,学生思考问题
Q1:作者在描写北平时选材的特点?
A: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为什么选这些平常之物?)
A1:这正是北平普通百姓对于北平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情。

切身的体会。

(昨天已经让大家自己思考了一下这几段中运用的写作手法,下面大家先讨论一下,等会找人回答。


Q2:4~7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对比衬托手法。

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布局、生活情趣、环境氛围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这段对比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细节描写。

“那长着酸枣的老城墙·······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此处有比喻,体现出安适感)
“雨后,韭菜叶子上······愧杀。

”(有比喻,写出瓜果的新鲜)
(教师点拨,上面两处细节描写同时体现出了语言的亲切生动{比喻}充满京味儿{带霜的玉李儿,愧杀})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作者写道:“要落泪了”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仅仅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想念吗?PPT补充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A:1.想念北平,因为想起自己生活的点滴。

2.担心民族的安危。

(资料补充:
1.何梅协定:1935年5月,已通过1933年签订的《塘沽停战协定》将其侵略势力渗透到华北的日本帝国主义,又向中国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

国民党当局在日本的淫威面前又一次屈服。

1935年5月29日,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方代表开始秘密谈判。

1935年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日文为“觉书”),限三日答复。

何应钦经与日方秘密会商后,于7月6日正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接受日方要求。

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主要内容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

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

2.2.北平之称:北平,旧城市名。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设立北平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

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

3.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三.板书设计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总起全文)
2~3段:对北平的热爱(说不出的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对比衬托,细节描写)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对民族安危的担心)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老舍笔下的北平是那么的鲜活生动,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文人对国家对民族安危的担忧。

今天,我们没有民族的危机,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