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初中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松江四中陈秀英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常的男女交往是必须的。
本文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异性交往现状、早恋或早恋倾向的表现与危害,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一是不要太专一;二是要保持必要的距离。
应当是顺其自然。
在交往时应做到:①要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
②转移注意力。
③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目标的追求上。
④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实自己。
⑤为对方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着想,。
⑥多交一些朋友,多看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中得到解脱。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因为在这一时期,人的第二性征的发育,自我性别的认同,思维的发展,记忆力、想象能力等都处于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因此,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期。
学习不仅指文化知识,也要学习交往,为走向社会生活做准备。
中学生在少年期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带来第二性征的变化。
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和增加,性意识的唤醒,自我意识增强,常想“我长得潇洒(漂亮)吗?”“我聪明吗?”等,经常对着镜子“孤芳自赏”,并十分留意周围人的眼光、态度及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引起别人特别是异性的注意,因此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注重梳妆打扮以及一言一行。
中学生之间的交往一般分三个阶段,大都是按年龄分的。
第一阶段是初期阶段,这是中学生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转向学校、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生选择的范围小,选择一些好相处、有类似爱好的朋友。
第二阶段是中期阶段。
这一阶段中学生对交往的对象的内在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
如兴趣爱好的相同点增多,品德、才能、修养、意志力、价值观能互相借鉴、补充等等。
当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确定下来后,他们则要求建立彼此之间绝对信任的友谊。
第三阶段是后期阶段。
这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复杂的过程,交往中的志同道合被无限夸大。
因此,选择面变得极其狭窄,筛选亦极为严格。
在与异性交往时,一方面表现出不安、羞涩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又内心里关心、向往甚至爱幕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近,喜欢悄悄议论异性。
这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普遍现象。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由于异性交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智力的互补、个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说,拥有异性的友谊是正常和必须的。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与异性交往现状青春期,在这个人体发育成长中的重要阶段,由于营养条件好,当代青少年不仅身体增长快,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生理发育出现明显的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的早熟现象。
同时,心理上也发生变化。
从童年向成年过渡,出现明显的性意识。
具体表现为,男女青少年开始注意异性的形态,愿意同异性接触,注意自己的穿着和打扮,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作为性意识而引发出来的情窦初开,也是性别意识发展出现飞跃的重要标志,这时的异性交往已经不是无性别差异的同伴现象,也不是有性别差异的同伴现象,而是统统让位于一对一的男女交往为核心的群体交往模式,即在全方位与男性和女性相互交往的同时,特定的两个人从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发展为相互仰慕、相互爱慕,将对异性的泛化向往逐渐聚集、专一,并将其作为自己配偶的理想人物加以关注和选择。
如果双方都彼此有好感而愿意接触,则可能相携进入恋爱阶段。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异性之间到底了解多少呢?根据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试点实施中,实验者有意识进行的“青春期异性交往问卷”的调查,样组(调查)人数为150人,男生72人,占48%,女生78人,占52%。
调查结果为:1、青春期性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男女成为大人的生理标志,男为“遗精”,女为“月经”的知道人很少,2、性知识的来源:35%的学生认为性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各有17%的学生认为可从家庭和课外阅读资料中获得。
3、异性交往价值观认同:(1)对异性交往与友情的看法:49%的学生认为仅限于学习方面的异性交往可以进行,57%的学生对部分异性同学有好印象,65%的学生认为当有异性同学在讨论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时,会积极参与,55%的学生认为当心中有想法时,最有可能告诉好朋友,41%的学生认为有异性朋友只是对枯燥学习生活的调节,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业,27%的学生认为有异性朋友很开心,会提高学习成绩,41%的学生希望在假日游玩时与异性朋友同行,13%的学生认为有异性朋友能赢得同性朋友的羡慕,而39%的学生则只是被动接受异性朋友。
(2)对异性交往与爱情的看法:15%的学生有心目中喜爱的异性人,61%的学生认为在此年龄阶段没有真正的爱情,33%的学生认为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但还没遇到。
当遇到异性朋友传达好感时,37%的学生欣喜慌乱,会找好朋友商量;27%的学生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所得结论:1、有关性生理知识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学习,刻意回避不是理想的选择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2、学生学习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应该抓住这一途径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教学。
3、半数以上的学生认可正常适度的异性交往,能以客观、合理、大方的态度面对家人和朋友,并充分享受青春期适度异性交往所带来的快乐,认识到有益于自身的成长,肯定异性交往在学习、个性互补上的益处。
4、61%的学生十分肯定地回答此阶段没有真正的爱情。
虽然何为真正的爱情,中学生未必能正确理解,但这个结论很显然是正确的,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
5、仍然有近30%的学生对于异性交往仍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9%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异性朋友,不知该如何应对,有15%的学生已陷入“恋爱”或“单相思”的境地,这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
二、早恋或早恋倾向的表现与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一)早恋或早恋倾向的表现有一位文科班男生曾经和我说起过自己的感情经历。
他喜欢文学和写作,在文理科分班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由于他内向,加上文科班男生又少,所以也一直也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
后来在他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一位异性,她是在班级调座位时坐到了他的前面,开始他们只是打打招呼,后来开始聊天,起初总是围绕学习,不知道什么原因逐渐地,他们说话很自由了,就无话不谈,也不存在什么交往沟通的障碍。
他会和她说和任何人都不会说的话,她也一样。
他们在一起学习、聊天的时间很多,有人开始说他们是“早恋”,教师也开始对他们敲了警钟,可他们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他们就是朋友,是最好的朋友。
不过他也有些迷茫,因为在心理上他越来越依赖她,离不开她,愿意和她在一起。
他说:“是不是在我的心里感情已经发生变化,超越同学和单纯朋友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做呢?”一位初中同学也诉说了自己的疑惑,他的同桌是一位聪明好学,成绩和为人都不错的女孩子,在共同的学习中,他逐渐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一直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
他们俩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经常交流。
他擅长代数、几何,她擅长英语、语文,经过毫无保留的交流和帮助,一学期下来,他们的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相互之间的好感不断加强。
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希望得到帮助。
李明正在读高中,原本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对他很放心。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发现他与一位同班女生关系非同一般,有“早恋”的迹象。
他们感到事态严重,认为会直接影响李明的升学及以后的个人前途。
父亲对他一顿训斥,母亲跟他苦口婆心地教育开导,讲早恋的危害,要他离这位同学远远地。
还在电话、信件及课余时间等方面对他进行监控。
但是,结果事与愿违。
李明不仅没跟那位同学断绝关系,反而更加密切,以致学业受到影响,成绩出现了大幅度滑波。
李明为此事很感烦恼,于是向一位可信赖的老师求助。
据李明介绍,其实他原本跟这位同学关系很正常,在一起探讨问题多点,同学中有些舆论,传到父母那里去了。
他们不了解情况,开口就是训斥,他内心很反感。
回家父母就唠叨,感到很压抑。
于是,课余时间就找同学一块玩。
这样,跟那位女同学在一起的机会更多,且彼此都有好感。
以致有时眼睛盯着书,但脑子里想着的是她。
这样一来,学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成绩大滑波。
为此,他感到焦急和无奈。
李明父母在孩子可能出现“早恋”苗头时的过激反应,导致了与其主观期望相反的客观后果:使“早恋”倾向成为“早恋”现实。
心理学上称这一现象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上面三例都是反映中学生异性交往的问题。
异性交往是一个敏感话题,同时很多人(包括教师和家长)将异性交往与早恋等同,很多同学也不知道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更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那种朦胧的情愫。
其实初中学生现在大多处于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这表现在青春期之初两性疏远,而后渴求接近和爱慕。
专家认为,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异性之间释放性心理能量。
具体地说,青春期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无论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单独活动或其它形式的交往,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对对异性的好奇心。
在与异性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的性心理能量得以自然释放。
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开朗活泼,心理不受压抑,有利于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实际上面三位同学所具有的心理是中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心理,只是有的人对异性的好感更强一些,有的人的好感淡一些而已,但是我们绝不能将异性交往与早恋等同。
不可否认,现代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
加之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本来就差,容易受一些不健康的影视节目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这一代的青少年的青春期更是“多事之秋”。
许多父母和老师担心孩子和学生早恋并导致性错误,并非没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确有此类事情发生。
对于早恋,一位中学生自己这样描写:青春的爱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
有经验的班主任常说: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恋;拉一拉,拉回友谊。
这正说明“早恋”的不确定特点。
现在在我们同学中早恋或具有早恋的倾向的人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这是中学生所不应有的情况。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生理的成熟没有带来相应的心理成熟。
②由于年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认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就在同龄人中寻找知音。
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容易把感情转移到异性上来。
③受影视媒体、不健康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随意模仿,或看到身边的同伴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
④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为了弥补失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便用找到异性朋友来借以自夸,解除心中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
⑤中学生交往范围不广,看事物不全面,觉得身边某个人不错或某一方面出众,从而对他整个人都产生好感,企图拥有对方,却难以发现对方的缺点。
⑥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干的事便越想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