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学案1

荆轲刺秦王学案1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实词的意义和用
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特点。

二、学习中的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
1、温故而知新:
《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思考:
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四、课堂研讨: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送别中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如何描写秦廷行刺这一场面的?
五、拓展联系: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赞颂还是应当批判?
六、夯实基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目眩.()
变徵.( )之声樊於期
..()()切齿拊.()心长侍.()足下厚遗.()蒙嘉箕.()踞.()以骂
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
七、知识积累、整合: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2、解释加点的实词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愿足下更.虑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
嘉血濡.缕比.诸侯之列使使
..以闻大王
愿大王少假借
..之被.八创.。

3、区别下列加点的词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
②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⑥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⑧轲自知事不就.
⑨图穷而匕首见.
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解释下列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以次进
④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箕踞以骂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3)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4)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
(5)诸郎中
..执兵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
进兵北略地
樊於期乃前曰/左右既前
函封之
太子迟之
又前而为歌曰
发尽上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使使以闻大王
乃朝服,设九宾
群臣怪之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8、固定格式:
荆轲有所待有……的人(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