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董卿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第七期“告别”还恋恋不舍,第八期“勇气”又走近了。
《朗读者》第八期又给了大家怎样的感受呢,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XX董卿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
与其说这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朗读,不如说它是一场饱含深情的告白。
这是我看完《朗读者》的第一感受。
那些存在你生命中的,或与你擦肩而过,或伴你跋涉漫漫长途的人,都值得感谢。
他们或伴你成长,或给你欢笑,抑或让你明白生命意义的所在。
可他们都被你安放在心底某个特殊的角落,用精致的水晶匣子装好,锁上,任它在角落发出柔柔的光。
是的,你很珍惜他们,却往往将这份情感埋在最深的地方,让他们发酵。
掩埋他们的理由有很多,却很少有勇气将他们放在敞亮的日光下。
可是漫长的时光过去,那些被你珍藏的东西,某一天丢失了几块,就像一副拼图缺了几块,怎么拼也拼不回最初的模样。
你想挖出深埋在地底的醇香,却发现,期待的醇香已经变得淡然。
心,仿若裂了一道口,冬天的风一吹,灌得你生疼。
这时,曾经想说的话到了嘴边,张大了嘴,却只是无声。
可是,要说给谁听?
他们去哪里了?
哦,已经不在这里了啊。
曾经,到底过去了多久?曾经,到底遗忘了多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趁时光未老,青春仍在,趁筵席未散,蛩音未绝,不妨撷一段最真挚的话语,以朗读之名,来一场盛世告白!
XX董卿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最初知道这个节目并不打算看,因为那时候综艺界已经有了第一股清流《见字如面》,我想,这大概是又一个高仿品吧,不看也罢。
后来得知主持人是端庄得体、优雅知性的董卿,突然就有了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者我相信能让董卿做主持人的节目,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朗读者》,每期都会选择特定的主题词。
每次看完,会有些许感触、感动,也会有些些思考和反省。
但晚上的时间总是匆匆,我带着脑海里的这些文字入梦了。
今晚有充足的时间,用手机看视频回味,再用纸笔和电脑记下一些思绪、一些疑惑、一些钦佩。
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最让我触动的是许渊冲老人家,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给人第一感觉,有点自负。
慢慢看,才知道他的自负,或者说自信,是有资本的。
过度谦虚等于骄傲,我倒更喜欢他的坦荡。
后面会看的,这是一个可爱、幽默并极其感性的老人家。
年轻时的许渊冲,把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别丢掉》,翻译成
英文,送给喜欢的一个女同学。
现场读起,竟哽咽不已、老眼通红,让我的心情为之一揪。
镜头切换后,情绪过去,他又笑意盈盈了,多真实、朵可爱的一个老人家…“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许渊冲”。
还喜欢张梓琳朗读的刘瑜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与《见字如面》节目里,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一封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样,都包含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令我最震撼的是乔榛老师和他妻子唐国妹的陪伴,一起经历了七次生死。
“我只是感觉,做了一个妻子应该尽的责任”,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还很喜欢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让我有强大共鸣的,是麦家这一段,更确切的说,是最后他与董卿的对话。
不过这段放在第二期,是不是更贴合主题词一些呢?
麦家说,“陪伴他那叛逆期的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得小心翼翼的”。
“当你哪天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出于一份恐惧,那是出于一份爱”。
我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做的一些事,现在想来,还是令人伤心。
叛逆期养成的性格,在前几年春节,还有些后遗症,就好像魔咒似的,每
年都会有那么一次,对家里人发脾气,先关门睡上好久,直到老妈把我哄好为止。
每次发完脾气睡醒来,都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可在那个当下,就是控制不好情绪。
而且还死要面子,非等着老妈来给我一个台阶。
只要我不吃饭,老妈一定会来哄我的。
记不起哪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的年轻人,在外面是一头羊,在家里是一头狼”。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对待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从来都是礼貌有佳,不起非必要的冲突,因为我知道,他们不会有多一丝的忍耐。
慢慢的,开始有意识的控制。
是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的温柔和忍耐,陪我走过叛逆期。
话说回来,我的叛逆期,似乎也改造了妈妈。
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对我和哥哥的管教很严,换句话说,我们挨了不少打。
随着我叛逆期的到来,妈妈再强硬,也硬不过我宁折不弯的性格。
于是妈妈变的越来越温柔了,因为除了温柔和忍耐,她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她女儿。
事后想,是不是因为她的步步退让,我的叛逆期才会这么长;又或是因为她的包容,我才终于又回到正轨……庆幸,一切都过去了,终于学会感知、并感恩父母的爱。
第三期耶鲁大学毕业、当了五年村官的秦玥飞,他让我有些疑惑。
一个如此高材生,站在舞台上,用带着磁性的声音,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与视频中农村的他,宛若两人。
如果说黑土麦田项目的其他参与者,是为了历练,让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那他呢,一待就是5年,他的所长,明明有更好的用处,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不是应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吗?每个人都有憧憬美好生活,并朝之努力的权利,可他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和压力下,能坚守梦想这么久。
第二期的无国界医生蒋励,也是如此,好好的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跑到阿富汗的战乱中去;第三期的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跑去当艾滋病感染者学校的校长和爸爸已经13年了,33个孩子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在他们面前,我太渺小了,如茫茫沧海之一栗。
做不了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且过好自己,不给社会添乱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XX董卿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董卿老师主持的《朗读者》把我带进书籍的海洋。
在电子书,智能手机肆意的时代,我相信《朗读者》不但勾起了人们对纸质书籍的回忆与眷恋,而且看过这档节目的观众不得不承认它是电视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它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心情“清净”。
正如我们所见,主持人与嘉宾进行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深情朗读。
这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篇文字的斟酌与朗读,其实传递
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这便是“清”的内涵所在。
它不似搞笑综艺节目,当时捧腹大笑尔后无甚思考,不同的是,你看过《朗读者》之后,你会推己及人、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书的存在让我们明白我们不只是靠吃饭活着,我们的茁壮成长也需要精神食粮的浇灌。
《朗读者》的每一期都有许多动人的地方令我触动,令我为之鼓舞,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与他们的世界。
就“礼物”这一期,让我知道原来书不仅是精神食粮,它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引路灯,是对他人思念的信,是态度的尺码,也是对馈赠的感激。
“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地球是宇宙的礼物;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
曾经是青春偶像的李亚鹏说他的女儿是上天给他的礼物,女儿在他生日时写的信中满满的都是对父亲爱与养育之恩的感激。
虽然只是一张轻飘飘的纸,只是一张小小的生日贺卡却承载沉甸甸的,深沉的爱,也让李亚鹏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欣喜。
我觉得作为工作繁忙的演员来说平衡得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是极为难得的。
他朗诵的诗来自朱自清的《背影》。
我眼前闪现的总是爸爸为自己各种忙碌的渐渐佝偻的身影。
与亲人的生死离别总是令人悲痛不已,也许《背影》是真的读到李亚鹏的心里去了。
每每读到《背影》总能感到无言的沉重的父爱和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悲哀。
现在已不是书信难通的年代了,我想说有时间就多打电话给父母吧。
聊聊家常也好,那是亲情联系的桥梁。
我想这也是《朗读者》所传递的爱之一吧。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交通便利,人的联络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反而更难找寻那个唯一。
不禁反思,快节奏的生活真的益于国人的自身发展与追寻幸福吗?倒不如慢下脚步,放下手机,静静地端坐书桌旁细细品鉴一本好书,或是提笔向远方的朋友借文字传递最真挚的感情。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说的是青年创业代表胡玮炜吧。
年轻的她创造了摩拜单车,让共享进行到底。
摩拜单车的出现与其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出行方式,这也是对环境的拯救。
我觉得书籍对一些人来说真的是宝贵的财富。
她朗诵的苏童的《自行车之歌》既是对童年父亲的单车的怀念,于此同时也是对自己事业的激励。
这正是我佩服她的地方,无论外界的反对的声音有多大,总有一本书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行,不断朝着前方迈进。
“自己不倒,别人怎么推都不倒;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自己。
”“能人越砸越结实,不能的人一砸就倒了”。
这是摘自倪萍的《姥姥语录》中的话,我听着她为儿子求医的艰辛之路,大感可怜天下父母心。
何况是她一个柔弱女人支起的半边天,母爱的伟大莫过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