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临床路径主编:蒲传强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目录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CD10:G45.9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2、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3、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抗凝治疗(适用于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5、外科手术治疗:当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70%以上时,在患者和家属同意下,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易栓症筛查(必要时)、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光氨酸,抗心磷脂抗体(必要时),血栓弹力图,风湿免疫相关检查(必要时);3、头颅MRI,MRA/CTA,颈动脉、椎动脉超声,TCD,颈动脉高分辨率MRI(必要时),DSA(必要时);4、胸片、心电图;5、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必要时),24小时心电图(必要时);6、其他必要的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1、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口服豆素类药物(华法林),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需监测INR值,用于心源性栓子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3、他汀类药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扩容药物:用于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中成药(八)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需要进一步诊治,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发现合并其它系统疾病并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CD10:G45.9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高血压性脑出血一、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ICD10:I61. 9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2.有高血压史;3.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局灶症状和体征;4.头颅CT提示脑实质出血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2-4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治泌尿、呼吸道感染和褥疮等;2.控制血压;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控制体温;5.出现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6.出血量较大者,请神经外科协助处理,并由神经外科医生确定是否手术治疗。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编码(ICD10:I61. 902);2.不合并意识障碍的大脑半球出血量20ml以下、小脑出血量10ml以下、较小量的脑干出血,且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等。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2.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片、心电图;4.头颅CT复查;5.MRA/CTA/DSA(必要时)。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丁尿胺。
2.降血压药物:必要时口服或静脉应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维持于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60/90mmHg左右。
3.防止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4.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5.抑酸药物:可选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
6.胰岛素:如果血糖升高者,皮下或静脉应用胰岛素。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八)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
1.住NICU;2.血压、心电、血氧监测;3.脑功能监测(有条件)。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3.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二、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 I61. 9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16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2.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
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稳定血压,控制癫痫发作。
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2.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ICD10:160);2.不出现意识障碍,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