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个篇习题

心理学个篇习题

公修《心理学》各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 .人的心理现象丰富多彩,但一般可以把它分为( )、 ( )和三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 ( )、( ) 和( ) 三个方面。

2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 ) 、( ) 、( )和( ) 组成的。

3 .( ) 年,德国心理学家(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的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 .( ) 的《医林改错》提出的脑髓说比谢切诺夫的反射学说还要早 30 年。

5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 、( ) 、( ) 、( ) 、( ) 、 ( )。

6 .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是( ) 、( )与( ) ; 20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新流派为( ) 。

7 .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 的科学。

8 .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 、( ) 和性格。

9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 ) 、理想、( ) 和世界观。

二、选择题1 . 心理学是研究下列那种选项的科学( )A 心理过程B 认识过程C 个性D 心理现象2 . 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3 .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那两个方面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B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C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 . 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马斯洛、罗杰斯B 弗洛伊德C 华生D 皮亚杰5 . 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为 ( )A 1789 年B 1879 年C 1897 年D 1798 年6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 )A 情感过程B 认识过程C 意志过程D 个性三、问答1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什么?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一、概念解释1 .反射2 .第一信号系统3 .第二信号系统 5 .反映 6. 相互诱导二、填空1 .心理是( ) 的机能 , ( )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2 .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 ) ,神经元传导功能的实现是靠( ) 来完成的。

3 .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

4 .反射有两种形式,即( ) 和( ) 。

5 .( )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装置。

6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 、传出神经和( )等五部分组成的。

7 .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三、判断1 .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 )2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区是各负其责,互不相干的。

( )3 .感受器就是感觉器官。

( )4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 )5 .大脑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四、选择1 .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冯特2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3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B. 吮吸反射C. 防御反射D. 信号反射4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 望而生畏B. 谈梅生津C. 望梅止渴D. 尝梅生津6. 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的反映形式是 ( )A. 反映B. 感应性C. 感受性D. 知觉7 、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 , 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 )A. 语言B. 制造工具C. 劳动D. 直立行走8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 、反映B 、感受性 C. 意识 D. 感应性五、问答1 .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2 .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3 .如何理解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4 .人类心理有哪些本质特点?第三章注意一、概念解释l .注意 2 .无意注意 3 .有意注意 4 .有意后注意二、选择1 .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

A 、有意注意B 、无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D 、分散注意2 .指出下列事例哪个是有意注意( ) 。

A 、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B 、专心做功课C 、一个身穿异服的人引起别人的注意D 、围观车祸现场3.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 。

A 、注意的分配B 、注意的范围C 、注意的稳定性D 、注意的转移三、填空1 .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 ) 和( ) 。

2 .注意的主要功能有 ( )功能,( ) 功能 , ( )功能。

3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的努力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 ) 与( ) 。

四、判断1 .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2 .无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3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 )4 .“ 一目十行” 是注意分配的表现。

( )五、问答1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2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3 .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阈限2、感受性3、适应4、继时对比5、似动知觉6、知觉选择性7、知觉恒常性8、观察力二、填空题1、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分为与。

2、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和。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4、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和。

5、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感觉阈限值越高,感受性,感觉阈限值越低,感受性。

6、知觉是人脑对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的反映。

7、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视觉范围内有:大小知觉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

8、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和的反映。

9、观察过程总是伴随着活动,因此又把观察称为。

10、根据知觉是否与观察的事物相符合,把知觉分为和。

三、单项选择题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2、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3、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4、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程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心理量5、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觉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6、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能力7、费希纳这律表明,感觉的变化比刺激强度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公式为()。

A.C= KlgIB.K=ClgIC.S=KlgID.C=IlgK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联觉9、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进对比10、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11、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B.距离知觉C.方位知觉D.空间知觉12、产生物体立体(深度)知觉的最重要线索是()。

A.视轴辐合B.结构级差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13、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

A.方位知觉B.形状知觉C.距离知觉D.大小知觉14、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A.活动内容贫乏枯燥,时间短估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C.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回忆时时间长估D.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回忆时时间短估15、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是()。

A.似动知觉B.动景知觉C.真动知觉D.自主知觉16、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原理制作而成的。

A.时间知觉B.真动知觉C.似动知觉D.错觉17、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18、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19、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2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关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A.知觉整体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恒常性21、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四、简答题1、简述感觉的测量2、简述适应及感觉适应的特点3、简述知觉的种类。

4、简述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5、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五、论述题1、阐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记忆一、名词解释1 .记忆2 .表象3 .遗忘4 . 联想二、填空1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 ) 、( ) 和( ) 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 。

3 .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 与( ) 。

4 .保持内容的量变有( ) 和( ) 两种情况。

5 .按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 ) 、( ) 、( ) 、( ) 四种,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 、( ) 、( ) 三种。

6 .记忆的品质包括( ) 、( ) 、( ) 、( ) 。

7 .按照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想分为( ) 、( ) 、( ) 和对比联想四种。

三、判断1 .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 )2 .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 )3 .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

( )4 .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四、选择1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是 ( )A 、情绪记忆B 、动作记忆C 、形象记忆D 、逻辑记忆2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 ( )A 、目的性B 、自觉性C 、选择性3 、“ 触景生情” 是 ( )A 、再认B 、直接回忆C 、间接回忆4 、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A 、记忆恢复现象 C 、前摄抑制B 、遗忘规律 D 、后摄抑制五、问答题1 .为什么要进行复习 ? 如何复习?2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3 .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第六章思维与想象一、概念解释1 .思维2 .创造思维3 .思维定势4 .迁移5 .功能固着6 .想象二、填空题1 .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 ) 与( ) 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