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科常见临床诊疗规范

麻醉科常见临床诊疗规范

人民医院麻醉科诊疗规范目录硬膜外阻滞麻醉规范
全身麻醉规范
基础麻醉流程
臂丛与劲丛神经阻滞麻醉规范
控制性降压规范
人民医院麻醉科
硬膜外阻滞麻醉规范
1.麻醉前必须准备气管插管器械,给氧装置,急救用药。

2.穿刺点不选用颈部和上胸段。

3.穿刺方法:
开放静脉。

左侧卧位,首先直入法,穿刺有困难再改侧入法,禁忌带针芯直入硬膜外腔。

主麻穿3次不成功,即换另一人穿刺3次不成功,改麻醉方法。

4.硬膜外间隙:确定阻力减退,注射器装一半盐水和一半空气,连接硬膜外针,注入水无阻力,置入硬膜外导管顺利。

5.硬膜外置管:按确定的方向,导管置入3cm即可。

需将导管拔除从插时,一定要将导管针一起拔出。

置管中病人出现异感,应把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重新操作。

穿破硬脊膜或硬膜外腔出血,需改间隙只能选上一间隙穿刺。

穿刺针进硬膜外腔出血,退针少许引流,同时静注巴曲亭类止血药止血后拔针,置管出血退管0.5cm,可用巴曲亭盐水冲洗止血后,再注局麻药。

6.硬膜外阻滞给药: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局麻药禁用高浓度药: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1%罗派卡因。

注药方法:试验量平卧位后注3—5ml,观察5min无脊麻阻滞,每5min注5 ml,总量(首次量)为15—20 ml内。

注药速度0.3—0.5 ml/s。

禁忌单次注药麻醉。

7.病人管理
监测
持续监测BP、HR、RR、ECG、SPO2
测定阻滞平面至少3次(试验量,首次剂量,送病人)常吸氧
辅助用药
剖宫产钳夹脐带后注药。

给辅助药15min内,严密观察呼吸抑制。

低血压:扩容+麻黄素
高血压病人收缩压100mmHg即行处理。

呼吸抑制并作急救。

恶心呕吐、牵拉反应静注镇静镇痛药。

手术结束麻醉平面T10以下(中下段)方可送病人。

二0一二年一月一日制
人民医院麻醉科
全身麻醉规范
1.麻醉前必须准备气管插管器械、胶布、给氧装置、急救用药,备好喉罩。

2.检查麻醉机,连接各种管道、电源、钠石灰是否有效。

3.设置各种需要的参数,开机测试是否正常。

4.病人入手术间后,再次查看病历,核对手术无误,观察精神状态,测定BP、HR、RR、ECG、SP O2。

发现严重并发症,应先处理,后行麻醉。

5.再一次检查评估有无插管困难,有否假牙和松动牙齿,做好牙齿脱落的防范。

6.如为小儿,应先行基础麻醉,使病人入睡后,再入手术间。

7.开放静脉输液,并同时做好特殊监测仪器的安装。

8.经口明视气管插管:
(1)用麻醉机面罩半开放吸氧5—10min(6_8L/min)去氮。

使SP O2达99%—100%。

(2)经静脉依次注入诱导药后,即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3)用侯镜经口明视插管。

(4)诱导插管完成后,立即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当确定导管插入气管后,导管和牙垫一起用胶布妥善固定,不
使导管上下移动。

(5)如使用套囊时,注气量<10ml,长时间使用套囊,可隔1—1.5小时作一次短暂放气。

(6)连接麻醉机吸氧,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根据需要选择吸入麻醉药或静脉麻醉药维持麻醉深度。

(7)根据手术情况需要,在麻醉过程中正确掌握输(血)液、吸氧等治疗。

(8)严密观察病人,每5分钟测BP、HR、RR一次,连续监测ECG、SP O2、PEtC O2,出血量及尿量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异常发现,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9)手术结束,停麻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待病人苏醒,拔除气管导管,无呼吸道梗阻,停氧吸入下SP O2在90%以上,负责和外科医师一起将病人送回病房。

向病房医生和护士交接BP、HR、RR SP O2及吸氧等事项方可离开。

(10)麻醉结束按常规收整用物,清洗消毒以备使用。

9.经鼻气管插管:
常规准备于竟口经口气管插管相同。

选择一侧鼻孔或不影响手术操作的鼻孔。

常规表麻、润滑后可用盲探光导气管插管,成功后固定。

人民医院麻醉科
基础麻醉流程
1.常用于小儿。

麻醉前4—6小时禁饮食,乳儿麻醉前4小时可喂1次葡萄糖水。

2.麻醉前一定要称体重,用药按千克体重作计算。

3.注药后有专人在旁边严密观察,病儿入睡后肩部垫一薄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穿刺静脉液给药。

5.麻醉期间常规吸氧,应有急救设备,若出现用药过量,呼吸慢而浅,应及时抢救。

6.术中应有良好的体位固定,但不妨碍呼吸。

7.麻醉中严密观察病儿皮色、呼吸、脉搏、心率及末梢循环情况。

大于1岁的病儿应测定BP,并时时注意发生呕吐。

8.术后护理同全身麻醉。

二0一二年一月一日制
人民医院麻醉科
臂丛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规范
1.麻醉前准备好急救药品、用品、氧气等。

2.术前应主动向病人说明神经阻滞的特点(如异感及其放射特性等),以取得病人合作。

3.麻醉前宜给予适量镇静药和镇痛药,但以保持病人清醒和无呼吸循环抑制为准。

4.局部麻醉药需选择合适的浓度和剂量。

5.病人平卧,先开放静脉,再作规范化的麻醉操作。

6.注药前必须做回吸试验确认无血、无气、无脑脊液,注药时要固定妥针头。

7.密切观察病人,如出现胸闷、呼吸交换量减少征象,应及时面罩吸氧,并做辅助呼吸。

同时强调做颈丛神经阻滞,最好施行单侧深丛阻滞,以防出现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

锁骨上臂丛组滞后常规听诊胸部及时发现气胸和张力性气胸并发症。

人民医院麻醉科
控制性降压规范
1.术前准备按全麻常规。

2.病人入室开放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供输液输血使用,另一条供注入降压药或升压药使用。

3.先施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可消除降引起的应激反应。

4.监测:
(1)常时间降压的大手术,须桡动脉插管直接测压,中心静脉压监测。

(2)心电图示波观察,可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3)留置导尿管行尿量监测可反映肾血流量灌注情况。

(4)进行失血量,血红蛋白(Hb) 、血细胞比积(HCT)监测。

(5)动脉血气分析。

5.降压药的选择:
种类较多,吸入麻醉药有氟烷、异氟醚。

血管扩张有硝普钠、硝酸甘油、三磷酸腺苷、腺苷、前列腺素E1。

神经阻滞药有六胫季胺、三甲噻吩。

其他降压药有拉贝洛尔、普奈洛尔、钙通道阻滞药、卡托普利、酚妥拉明。

以上药物根据病人体质、手术性质和麻醉医师熟悉的情况选用。

6.控制性降压管理:
(1)控制滴速:以静脉持续滴注为宜,开始慢滴,根据血压变化增减滴数,以在5—10min内达到降压值。

(2)调整体位:以降低动脉血管壁张力为目的者,应取平卧位,保持头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以减少手术野渗血为目的者,应预先调整手术野的位置稍高于身体其他部位;降压效果不好者,可短时间采用头高脚低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强降压效果;血压过低或停止时,可抬高双下肢或采用头低脚高位,以促进静脉回流,提升血压。

(3)降压的幅度:一般使收缩压降低原水平的30%,时间不超过30—50min为宜。

(4)预防:降压期间,应常规输液或输血,预防低血容量导致脏器缺血的危险;输液有血液稀释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5)升血压:手术主要操作完成后,停用降压药,适当减浅麻醉,使血压恢复到原水平;通过输液、抬高下肢后,如升压不理想,可用50%葡萄糖液加麻黄素5—10mg静注升压。

7.加强呼吸管理:
降压期间肺内分流和无效死腔增大,因此,氧供要充分,吸氧浓度应>40%—50%,潮气量略>正常,防止过度通气,保持PaC O2正常。

否则有导致脑血管收缩而使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危险。

8.术后处理:停麻醉,病人苏醒,呼吸循环稳定,拔除气管导管;回病房至少监测循环功能12h以上;给病人面罩或鼻管吸氧;使用神经节阻断降压者,术后慎用麻醉性镇痛药,以防呼吸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