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标志辨语病
去掉“国家”
4.九寨沟的夏天,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改为“夏天的九寨沟”
5.近年来日本的金融风波一定程度上是以桥 本为首的政府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 优胜劣汰的原因。
把“原因”改为“结果”
6.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 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去掉“的主要原因”或“诱发的” 7.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的文字和学校是最 早出现的一个国家。 去掉“一个国家”
例1: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 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例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 会主义法制。 分析:例1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用“不 但……而且……”,而“不是”应与“而是”搭配, 例句就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了。 例2“无论”是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后面不能带 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例句中“和” 应为“还是”。
把“但是”改为“就” 13.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 场上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 把“就”改为“才”
(五)注意句中并列结构,看其是否搭 配,能否并列。(并词看搭并)
解析:句子中一旦出现表并列的词或标 点 符 号 , 如 “和”“与”“及”“同”“跟”等词 或顿号时,我们就要注意判断其前后词 语是否搭配,词语之间是否能构成并列 关系(常为包含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否符合逻辑(前后颠倒)等。
8.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 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在“是”前加上“青藏铁路”
9.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 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 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 要和最具潜力的。
在“的”后加上“因素”
(四)注意句中的关联词,看其是否 搭配、是否错位。(关联看搭错)
实战演练
1.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 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去掉“能否”
2. 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
去掉“是否”
3.努力的学习,是学业成败的关键。
把“成败”改为“成功”
4. 道德品德的优劣,是评判一个学生的标 准。
把“优劣”改为“优秀”
5. 要想稳住人才,使之不流失,关键在于 激励措施是否到位。
例1: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 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例 2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关 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分析:例1 “学习能否进步”表示双提,后 面与之对应的却是单承,前后不一致,产生语 病。可以在“善于”后面加上“是否”。
例 2 “采取有效措施”是单提的,“能否 顺利开展”是双提的,前后不一致。应该在 “采取”前面加上“能否”。
去掉“不会”
3.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 备吗?
去掉“不”
4.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 方落下的。 去掉“不” 5.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谁也不能否认这不是改革开放 取得的成果。 去掉“不” 6.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 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去掉“不”
11. 如何防止驻伊美军免遭汽车炸弹的袭击,这是美 国政府头痛的问题。
去掉“免”
12. 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 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去掉“不”
13. 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 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去掉“劝阻”
(七)注意句子中词语的褒贬词,看其是否合乎语 境。(褒贬看语境) 解析: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病态特征,从语法上看也 没有语病,这时就要注意句子中的成语或词语的感情 色彩,读题时要注意这个句子的褒贬义与使用的词感 情色彩是否搭配。除此以外还要看句中的敬辞谦辞, 是否用了错对象。 例: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 效尤。
解析:首先要检查关联词之间是否搭配得当,其次 就要注意他们的位置,如果搭配和位置都没有问题, 那么就要检测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如“不管”后面 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或选择性的,常带有“怎 样”“多么”“或者”“还是”等词语;“尽管”后 面的词语是确定的,不能有选择性,只能是唯一的 情况。
在复句中,如果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关联词 语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 联词语应放在各个主语的前面。
去掉“改进”
13.我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的发言。
“听取”和“讨论”对调
(六)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否定词或禁止 类词语,看其是否表意相反。(否词看说 反)
解析: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或与禁止类 词连用而将意思说反了。有些词语,如“禁止”“防 止”“忌”“避免”“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 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思,命题者常增设否定词, 造成句意相反,形成语病。在做题时一定要先审清题意,弄清本 意是推行什么,还是阻止什么,再确定否定词的去留。 注意:四字固定短语“不……不……”“无……无……”不属于双 重否定。它们都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前边,表示稍有强调的 否定,如“不明不白”“不疼不痒”“无穷无尽”“无时无刻”是“不明 白”“不觉得痛痒”“没有穷尽”“没有时刻”的意思。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补语
句子主干:小A打小C。
四、巧妙识别语病的十种方法 (两副判关并否褒介代数)
(一)注意句中的“两面词”,看其 是否使用了相配套的短语。(两面看配 套) 解析: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 “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轻 重、高低、快慢、冷热、升降、兴败、 敢不敢”等,看其前后是否配套。
抓标志辨语病
一、常见语病类型
①指代不明 ②语序不当 ③不合事理 ④成分残缺 ⑤句意杂糅 ⑥搭配不当 ⑦语意重复 ⑧误用词语 ⑨自相矛盾 ⑩分类不当 (指语不成句,搭语误自分)
二、常用的修改符号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三、句子成分
形容词
名、代词
形容词
动词
形容词
名、代词
动词
可爱的 小A 轻轻地 打 娇气的 小C 哭了。
去掉“不”
7.今年 “五一”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 过少,导致游客垃圾乱丢。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 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去掉“不”
8.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去掉“不要”
9.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 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去掉三个“不可”
10. 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 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例 1 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 报告。 例 2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 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分析:例 1 句中先“讨论”再“听取”不合逻辑,属 于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听取并讨论”。 例2 “注视和倾听着”这一并列短语中“倾听”可以 与“报告”搭配,可“注视”与“倾听”就不能搭配 了,句子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删去“注视和”。
把“不但”放到“一些”之前
10.王老师以赞许的口吻说:“不仅王林到“王林同学”之后 11.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而且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12.如果某些大国不改变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的狂妄 把递进前后的内容调换 自大的态度,但是很难预料这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的 一天。
“进步”和“发展”对调
10.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 的一些问题。
“发现”和“讨论”对调
11.济南市公交系统广泛开展向李素丽学习的活动, 大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使服务质量又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
去掉“和服务忌语”
12. 在今年全区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各级领导要求 我们,一定要改进和提高复习质量,确保学科成绩稳 步上升。
分析:该句是判断句,主语是“籍贯”,宾 语是“人”,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他的籍 贯是江苏海安”或“他是江苏海安人”
实战演练
1. 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 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把“团体”改为“场馆”
2. 夏天的香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 乐的好季节。
把“季节”改为“地方”
3.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分析:“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 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实战演练
1.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把“行径”改为“行为”
2.这次演讲比赛暴露出了很多才思敏捷的学生。
把“暴露”改为“涌现”
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 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把“洗心革面”改为“改头换面”
去掉“非常”
3.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4. 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 错误是难免的。
去掉“灾难性”
去掉“的限制”
(三)注意句中的判断词,看其主宾搭 配是否搭配,宾语是否残缺。(判词看 主宾)
“是 ” 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 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造成主宾 不搭配)或缺失宾语。所以遇到判断词 “ 是 ” 也要适当留心。 例:他的籍贯是江苏海安人。
4.小明犯了错误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 三,还你好多句。
6.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 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 意识。 把“和”改为“等”
7.这次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的有老红军、老八路和老 干部。 去掉“和老干部” 8.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和300多名消 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 去掉“210辆消防车” 9.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 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 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膜拜”和“羡慕”对调
例: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 阳运行的。 分析:“谁也不会否认……” 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 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 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