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七事变电影观后感
【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七七事变》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它让我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军民的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侵占中国的华北地区,在卢沟桥蓄意挑起事端,并对我国的守军发起攻击,我军守军奋勇抗战的故事。
电影开头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场面:一群中国军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宛平城踱步前进,迎面过来一对日本军队,双方发生对峙。
日本人趾高气昂的要求中国军队让路,中国人才不让路呢,因为这是中国的地盘。
日本人恼羞成怒,一个日本军官骑在马上拔出战刀扬言再不让就杀人,而中国士兵并没有一点畏惧、退让的意思。
看到这,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凭借我国士兵的英勇和智慧,不动一枪一弹就把日寇吓的退让了!
看完电影,让我更恨日本人,他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家,占领我们的领土还在那耀武扬威,竟然还说他们是天上的太阳,打他们就是打天上的太阳,真是可耻可恨,还想让我国投降才停战,真是妄想。
最后,他们的这种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不是失败了吗?不是狼狈的逃回自己国家了吗?真是活该!现在日本又要来侵占我国的钓鱼岛,我真想告诉他们:你们别再妄想了,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劝你们早点收手,中国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已经强大了,再这样下去,后果还会像当年抗日战争一样,把你们狼狈的打出中国领土!
我们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炎黄子孙,绝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文二】
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师之责就是开蒙、启迪、释惑、解疑或警醒他人。
如果我们在7月7日这一天能够站在卢沟桥上,也许就能听到它无言的低吟与教诲。
是的,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就一定能听到卢沟桥诉说的故事,也一定理解卢沟桥倾诉的人生真谛,就像听一位长者讲课。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一课大概是重归浩翰的岁月长河。
是的,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
眼随心阔,懂得历史,就能晓得卢沟桥上那早已斑驳的青石路曾经响起来自西域的商队驼铃。
我们甚至依稀可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留下的流风余唱。
八百年前的马可·波罗就赞叹这桥“精美绝伦”“坚固无比”。
于是,西方人甚至把这座具有极为地道的中国特色的联拱石桥称为“马可·波罗桥”。
七七事变观后感400字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时,竟向中国驻军开始攻击,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奋力抵抗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师长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狮子旁牺牲的。
之前这位师长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如果爸爸没有把鬼子赶跑就已经倒下了,你也要参加抗日志愿军,和我一样杀鬼子!”这使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师长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胜利,赶跑侵略者。
让自己的祖国又恢复和平。
显现出了中国人的那种不向敌人所屈服的优秀品质。
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虽然是这样,但我们这一代仍然应该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和平之光,永照这块大地!
七七事变观后感500字
今天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叫《七七事变》,这是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话语,都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它讲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人借口说在卢沟桥失踪了一名士兵,向中国挑衅,抗日战争打响了。
中国人民第29军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英勇抵抗,其中有一个师长叫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是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了卢沟桥的石狮子旁牺牲的,这是我备受感动。
影片中涌现出大量的爱国英雄,他们为国捐躯,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向敌人低头祈求的优秀品质。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又在打算用各种方式为他们的侵略战争翻案,但是历史是不容践踏的。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二课是它的典雅之美。
502头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神情生动的石狮是一大奇观。
它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双目凝神;有的两两相对;有的似在呼唤……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独标风韵的雕刻艺术,堪称古今奇观。
至于可与中南海风物媲美、被誉为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那只有披着薄雾饮着朝露、在清蓝色的欲晓天际中才能欣赏到。
卢沟桥给人们上的第三课是它的保卫者的大忠大勇。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但街巷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却只有3处,即西城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东城的张自忠路。
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
1952年6月1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为这3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
毛泽东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卢沟桥就是这“壮烈”与“崇高”的见证。
他们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抗战的第一批牺牲者,也是第一批让侵略者“领教”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精神的践行人。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并不仅仅是歌词,更不是什么渲染与夸张。
有一个事实是,与佟麟阁、赵登禹所率第29军的大刀队交过手的日本军队,竟然要在作战时戴上了“铁围脖”,这奇怪的打扮仅仅是为了不被大刀队砍头、不被身首异处!
卢沟桥记得佟麟阁的一句话“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它更记得赵登禹的话“卢沟桥就是我
们的坟墓”,而他俩也在同一天殉难。
卢沟桥也记得,将军张自忠为洗刷七七事变中的污名和公众的误解,曾多次率军冲杀于敌阵。
1940年当他的腰、腹、肩、胸、腿多处受伤血流如注时,仍会坦然地说,对民族、对国家,良心很平安……朋友,我们只要拨开飞渡的战云,只要能抛开所有不应有的歧见,就一定能体会到为什么毛泽东会为张自忠郑重题词--“尽忠报国”。
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四课,就是要永远记住和珍爱我们的民族英雄。
中国人敬重英雄,恐怕以抗日为最。
原因是这场战争给予中国人的苦难为近代以来最深最痛最广也为时最长。
张自忠死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亦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认为他“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堪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这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当时中国民众之心声。
佟麟阁赵登禹将军忠骸被收藏的真实故事就是这种民众心声创造的奇迹。
龙泉寺老方丈,崇敬抗日英烈。
卢沟桥畔战事稍停,他便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赵登禹遗体,并抬回龙泉寺装殓。
为避开日寇耳目,寺内僧众冒死将灵柩隐藏在寺中达8年之久。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当赵将军女儿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佟麟阁将军的忠骸也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
柏林寺的方丈僧人也将其秘密保存了整整8个年头。
为什么会有这种“拷贝”式的相似?是巧合吗?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那时的中国民众有一个基本共识:敬重英雄就是敬重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敬重这个民族不可凌辱的自尊!
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五课,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过去与现在都应该遵从的忠、孝与仁爱。
忠,自不必说。
在卢沟桥事变中哪一位铁血官兵不是忠之义士、义之猛士。
但他们恰恰是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忠勇无畏的源泉。
激战前,佟麟阁父亲病重,他挥泪写信给夫人曰:“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
”赵登禹临终时,对卫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
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去对老人说,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
”然而,人们是否想过,能对祖国如此忠勇
对爹娘如此尽孝的将军,必有一颗大仁大爱之心。
在北京市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封赵将军亲笔书写的信笺。
信竟然是写给动物园管理人员的。
信中说:“敝师驻防塞北……偶在该山得获火狐狸两只。
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兹特派副官携往送上……师长赵登禹拜启。
”看到这里,凡有体感的人恐怕只能是感慨无言了。
其实,所有上述的五课都可以凝聚为卢沟桥给我们上的第六课。
那就是当物质主义在一些国人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今天,在金钱钞票可以成为一个横跨所有领域的主题甚至可以主导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卢沟桥会如阵阵清凛之风,驱赶我们内心发烫的欲望。
卢沟桥用它如歌如泣的历史、它承载过的辉煌以及它永远无声的狮吼在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民族的品格绝不能靠金币的堆砌,一种刚毅有为的民族性格必须经过牺牲与奋斗的淬火。
卢沟桥,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是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