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系列幻灯片(16)
社稷坛(一)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
手动翻页摄制:孙琦厚修改:王新谋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场所。
根据周礼“左庙右社”规制,社稷坛建在皇宫的右前方,与太庙对称。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土地和五谷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因此古代帝王、诸侯对社稷神的祭祀是最为隆重的。
1914年社稷坛对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
1925年改为中山公园。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平面图
社稷坛有两重围墙,主体建筑集中在内垣内,包括祭坛、拜殿、戟门、神库、神厨等。
在辟成公园前,社稷坛有三个大门,都在东墙,面向午门至天安门的中心御道。
南、西、北三面均不开门。
土属阴,因此社稷坛的方向与太庙相反。
太庙座北朝南,社稷坛座南朝北。
内坛虽四面都有门,但正门是北门,皇帝祭祀时都从内坛北门进出。
社稷坛街门(背面)是社稷坛的正式大门,在明朝祭祀时皇帝由此出入,清帝和王公大臣们并不由此门出入,而是走东北门。
社左门(背面,在社稷坛拍摄)是社稷坛的旁门,皇帝主祭时,陪祭的王公大臣皆由此出入。
明朝祭祀时皇帝王公大臣从社稷街门和社左门进入后,沿这条路向北走,过这个月亮门,从内坛北门进入祭坛。
东北门。
明朝时专供兵卒、夫役及小官吏出入。
在清朝,则是社稷坛出入的总大门,中门洞专供皇帝出入,左右两门洞供其他人出入。
内坛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这是北门。
北门是内坛的正门,祭祀时皇帝和王公大臣都从北门出入。
戟门始建于明代,是社稷坛的宫门。
面宽五间,原辟三个门洞,1914年辟为公园后,将社稷坛宫门改装为殿堂,五间均改为隔扇门。
戟门背面。
原来三个门洞,每个门洞里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铁戟是一丈一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列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
戟门,现在是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会会议厅
戟门南面是享殿,又称拜殿,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
始建于明代。
孙中山逝世时曾在此停灵,现在叫中山堂。
拍照时中山堂内正举行孙中山、宋庆龄研究成果展。
祭坛在享殿以南,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
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16.8米,下层边长17.8米。
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
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
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象征“普天之下皆为王土”。
祭坛座南朝北,两个大香炉放在坛的北面。
坛四周建有宇墙,边长62米,高1.7米。
短墙按方向覆盖四种颜色琉璃瓦和琉璃砖。
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
北墙的棂星门
北宇墙顶部覆盖着深青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西墙的棂星门,西面的宇墙墙顶覆盖的是淡黄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这是墙的西南角
从坛墙的西南角拍摄
南墙的棂星门,墙顶覆盖的是橙红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东墙的棂星门,东面的宇墙墙顶覆盖的是深蓝色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祭坛在内坛的中心,有路直通南门、东门和西门。
这是西门门洞,与祭坛中心和东门在一条线上。
在西门南侧,内坛墙内有神厨、神库,座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
这是神厨。
过厅北侧是神库。
在神厨南侧的内坛墙处开一拱门,外通墙外的宰牲亭,宰牲亭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拱门将神厨、神库与宰牲亭连接起来。
宰牲亭位于西内坛墙拱门右前方。
出西门向南走即可看到宰牲亭。
宰牲亭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
内坛南门,这对宋代石狮是后来从河北大名古刹移来的,用木棍敲打它们,就会听到一个狮子发出铁音,另一个却是铜音,甚为奇妙。
祭坛正对着内坛南门
外坛大量种植松柏等长青树,营造祭坛的庄严肃穆氛围。
社稷坛在元代就是一座著名寺庙,古柏树很多,有些甚至超过千年。
请看下集
第17集《社稷坛(二)辟为公园后增加的建筑和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