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因对教学规律的认知不同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展和掌握,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原则。只有正确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才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原则与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暗示教学的基本程序:
准备阶段、暗示阶段或讲授阶段、操练阶段。
暗示教学法的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原则,暗示相互作用原则。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注意事项: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分类: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注意事项: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趣。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三)讨论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或缺知识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及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者巩固知识的方法。
(知识稠密区)
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掌握“个”的阶段,即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用典型事物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探索“类”的阶段,即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根据第一阶段获得的“个”知识来进行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
第三阶段:理解规律和范畴阶段,即对前两个阶段获得的认识进一步探究,得出规律性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梁启超——趣味教学思想
蔡元培——“自动自学,自主自研”
陶行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
理论观点:斯金纳为例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注重过程与结果。
(七)实习法
实习法又称为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2)相依组织的教学过程
相依组织即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系统的安排。(学生查,“先行组织者”)
在内容设计方面,强调小步子原则。
第八章教学(教育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双主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泰勒,社会经验)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与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依据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以下五方面。
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分类: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效果
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在遵循教学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3)程序教学法
理论来源:强化作用理论
评述:一是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程序教学法未必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是程序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方法,学生独立学习时,缺乏师生互动的因素,因而仅适用于能力较强且个性较独立的学生。
程序教学法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认知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认知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探讨。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教学不能停留在感知上,必须理解教材,这是领会知识的关键。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泊尔
观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学科的基本结构
(3)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4)发现教学方法
评述: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
二是适应方位和对象是有限的,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学生。
三是发现教学费时较多。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
注意事项: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注意演示的过程
(3)关注演示结果
(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注意事项: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找我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重视练习质量。
(3)严格要求。
(六)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齐勒尔和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五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经验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第二步:提供思维唤起的刺激物,这个刺激物由情境内部产生,也就是根据书本知识而创设的经验情境中产生的。第三步:应道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者提出不同一些不同尝试性的不同答案,为问题解决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步: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步: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己发现并验证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取得有意义的知识。
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赞可夫: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最近发展区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布鲁纳:教学过程应依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学习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六环节说: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具体化、计划教学手段、执行计划、检查教学、分析教学结果。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
(3)认识的简洁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1)正确选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