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彩画的艺术特性
摘要:水彩画属于舶来品,传入我国以近二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水彩画经历了几代画家的努力探索逐步从青涩走向成熟,水彩画更是以其独有的水色结合,清新透明以及随机的肌理效果等艺术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水彩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水彩大师的优秀作品的分析来论述水彩画的艺术特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特性;透明;肌理;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27-01
一、水的特性
水这一物质心态作为水彩的调和剂,它依赖颜色,依赖形象保持着自身的特质。
水色形成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亦幻亦真、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
水的灵性、水的品格为水彩画带来了俏丽明快、清新的深情画意之美。
善用水者,水随人意。
不发挥水的长处,它就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度,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
但它妙在水色结合……”①水彩画独特魅力就在于水色结合,水色的变幻产生无限与勃勃的生机。
水和水的交接,色和色的渗透,产生了奇妙的变奏。
对现代水彩画的真正开山祖师透纳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明亮的朦胧,但其中依稀隐藏着莫测。
他的色彩明朗、稀薄而光滑,浓淡变化神秘莫测,水彩澄明清纯,似乎之
留下眼花瞭乱的色彩漩涡和光辉闪烁的光波运动,以至于康斯太勃尔认为他他是在以“有色的光流”②作画。
水彩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也是和水质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
对水性不同程度的运用或侧重点不同,使得水彩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作画方法和技巧。
二、色的透明
透明的特质的水彩艺术产生依赖的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透明之感其实是利用光的透射作用发挥光色作用。
通过对色彩的条配,透叠、重置、晕染等手段的运用,使整个画面的色彩交错、混合,白色的基底忽隐忽现。
涂层的交错使画面产生薄厚的对比,明亮与灰暗的对比。
水性调和剂具有易溶、易渍、易流的特性,透明的调和剂使色粒光波清晰,色粒在水中流动与渗透更使这些光波交相辉映,从而在洁白的纸面上呈现出明净淡雅之美。
水彩画的诸多传统技法,作画方式乃至观察方式,以及它们所显示出的独特表现力及其美学特征,均由此透明特质而生。
透明这种特质的表现不仅可以表达抒情、轻快、流畅、明丽、淋漓等优美的情愫,而且亦可表现雄浑、遒劲、苍茫、厚重等壮阔的情怀。
三、随机性与肌理
水彩画肌理的产生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随着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和心境的发挥,以及各种媒介物的自然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炒作痕迹。
水的流动,水的浸润,水的沉淀与冲刷,是画面孕育出新的视觉生命形态,这种人意与天气相结合的形态就是水彩画的肌理
美。
肌理之美是水彩画的独特风格的重要部分。
种种肌理现象无不关系着人们的心里效应。
如果将各种肌理纹样作为一种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兼而传情达意,无疑将会丰富和提高绘画艺术的表现力,那么水彩画恰恰在绘画语言与心里效应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吻合。
肌理本身形成的形式美感,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这种特性使得市场在某种成都上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人们“能够从这个概念中发生出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应比概念自身提供的意象更加完美”。
③画家通过多种手段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创造出特异的、幻觉的、力量的、冲动的、材质感的各种各样的水彩画技法肌理。
④当代一些水彩画家除了运用传统的技法外,在水彩创造中还引进了新材料、符号语汇,充分关注色彩、材质、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
例如他们采用中国画的宣纸、表面不吸水的卡纸、布、处理过的板材等作画,靠表面的肌理而产生特殊表现效果。
材料不同因此形成许多新的肌理形状,产生更多的艺术格调。
在现代水彩画中,对水的特殊性的把握是主要的、能动的。
肌理的制作,就是对水质能动性认识的结果。
在水分还没有完全干透以前,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比如:撒盐、喷水、渗进油性材料等等,制成不同形状的水痕,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
注释:
①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第71页.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2.
②常又明.水彩画的起源及其在英国的发展[j].第71页.世界美术,1981.5.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第23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④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第609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中国水彩期刊丛书——中国水彩(11).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9.
[2]劳伦斯·c·戈德史密斯.水彩创作实例.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5.
[3]唐·法雷尔.英国当代水彩画家.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