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法原则中公平自愿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认识
首先,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充分表达其真实意志,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自愿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其真实意志,并给予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一定的意志自由。
具体地说,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决定是否参加或不参加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决定是否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权利可与由当事人在法定的范围内依自身意志取得,也可以依法自主地转移和抛弃。
从本质上看,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就是要给予市场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利,鼓励和保障民事主体自由地从事各种市场活动。
当然,当事人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限制的自由。
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某种活动,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我国民法在确立自愿原则的同时,也要求对民事活动当事人的意志自由进行必要的干预,以达到微观搞活与宏观控制的协调一致,避免和克服市场的消极作用,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其次公平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的观念从事民事活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兼顾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由于公平的观念是社会道德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公平原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商业道德规范,也是从事公正交易和公平竞争的准则。
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公平原则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机关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应该根据公平原则,使案件的处理及复合法律,又做到公平合理。
特别是在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审判人员更应该本着公平原则,按照共批噢能够和正义的观念处理民事纠纷,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再次,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该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其内容具体表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
(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损害与他人;(3)这一原则要求当事人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对于约定的义务要忠实的履行,那种见利忘义、参杂使假、欺诈蒙骗以及不讲信用、擅自撕毁合同的行为,都严重的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的运行的重要法律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平原则一样,是市场活动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
我国民法确定这一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从而使道德原则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司法审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法律规定不足时,司法审判人员可以从民法的宗旨出发,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合理的处理民事纠纷。
此外,在合同、遗嘱规定不清楚时,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对其进行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