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考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是A. 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B. 出生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C. 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D.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 下列关于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总数B. 人口容量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C. 正确估计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D.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大于发达国家3. 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①城市迁往农村②农村迁往城市③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④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 ②③⑥B. ①③⑤C. ①④⑤D. ②④⑥4. 2004年,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户籍总人数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数计算,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A. 27. 7%B. 57. 6%C. 67. 5%D. 72. 3%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

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据此回答5~6题:5.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A. 混合农业B. 乳畜业C. 水果园艺业D. 商品谷物农业6. 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A. 农业技术改进B. 劳动力的转移C. 市场需求的变化D. 自然条件改变读“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7. 伦敦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属于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块状模式8. 为改善伦敦的城市环境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 增加伦敦的城市职能B. 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 禁止使用私人小汽车D. 选择新址,建新首都9. 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A. 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B. 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C. 普通服装、水产加工、炼铝厂、纺织D. 飞机制造、面包食品、啤酒厂、制鞋10. 鞍钢和宝钢区位选择的不同,说明了()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②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③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加强④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正逐渐减弱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003年,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行线在上海开通,该线自上海龙阳路至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千米。

我国计划新建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专线业已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中、德就磁悬浮列车技术转让合作问题进行了艰苦谈判。

据此回答11-12题:11. 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说明了现代交通的特点是A. 网络化B. 高速化C. 专业化D. 科技化12. 中、德就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进行的技术合作谈判说明了A. 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B. 中国与德国经济存在高度相互依赖性C. 发达国家正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D. 世界主要的高端技术产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下图是某城市1966~1996年发展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 图中反映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 城市人口比重减少B. 公园绿地面积增加C.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 城市道路网密集14. 影响图中大型批发市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 市场最优B. 交通最优C. 服务最优D. 环境最优15.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今后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

目前,我国切实可行的措施是A. 大力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B. 缩小经济作物面积,改种粮食C.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D. 增加机械设备的投入16. 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是A. 附近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B. 附近有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C. 附近有大型发电厂,电力稳定D. 附近有颐和园和圆明园,环境优美17. 下列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②工业城市形成:橡胶厂→发动机厂→汽车制造厂③工业城市形成:面粉厂→糕点厂→糕点城④工业城市形成:钢铁厂→钢铁工业区→钢铁城市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传统经济是由图甲所示方式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现在倡导的循环经济是如图乙所示的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回答18题。

18.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A. 全球化生产B. 信息化生产C. 集聚生产D. 清洁生产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9~20题。

19. 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A. 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B. 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食品C.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D.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20.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虫害A.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选择题答案填写处: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21. 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2)1949年—1957年,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1975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4)1965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2. 读下面的“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0分)(1)该图反映的是这一因素对城市地租高低、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地租因素对区的布局影响较小,对区的影响最大。

(3)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 区。

(4)土地租金高低主要取决于:()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 土地利用方式C. 交通通达度D. 企业的支付能力23.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崛起了大量的以专业生产某一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城镇,如南海平洲的制鞋,顺德乐从的家具等,这些工业镇往往“一镇一品”,颇具特色。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问题:(10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1)下列因素中,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形成关联性最小的是()A. 平坦的地形B. 丰富的矿产资源C. 优越的地理位置D.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这些工业镇的工业多是属于()A. 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B. 大量消耗原材料的工业C. 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尖端工业D. 劳动密集型工业(3)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其中较适宜的模式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4)从图中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工业镇呈线状排列分布,出现此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24. 在顺德陈村的农业生产中,“彩色农业”(花卉业)一直独树一帜。

2006年春节期间,连新疆、西藏、黑龙江等省区都有陈村的鲜花销售,花卉种植不仅增加了陈村花农的经济收入,还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陈村发展花卉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2)陈村发展花卉产业的其它优势是。

(3)陈村花卉能在新疆、西藏、黑龙江等省区销售,主要原因是。

(4)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陈村花卉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25、某国一家食盐化工公司准备在该镇附近(下图中的●处)建一新的分厂,但是当地议会反对这一方案,因为它位于绿化带内。

议会建议在图中的▇处填平一块沼泽地建工厂。

读图分析回答。

(14分)(1)你认为他们双方建议的地点哪一个较为合理,为什么?(2)新建化工厂能给该镇带来什么好处?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 (12分)(1)(图例1分,画出生率、死亡率折线图各2分)(备注:①标注准确;②是折线图,绘制成圆滑曲线则不得分③用线条图例(实线、虚线;或线条粗细)注明出生率或死亡率;或在图上线中注明出生率或死亡率)(5分)(年)0 5 10 15 30 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 图例(2)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等(3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2分) (4)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分) 22. (10分)(1)距离市中心远近(2分) (2)工业(2分) 商业(2分) (3)住宅(2分) (4)AC (2分) 23. (10分) (1)B (2分) (2)D (2分)(3)C(2分)(4)乡镇中心多是沿江或沿交通干线分布(4分)24. (14分)(1)气候温暖(2分),降水丰沛(2分)(2)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广大(4分)(3)交通运输(2分)和冷冻保鲜技术(2分)的发展(4)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等)(2分)25. (14分)(1)公司提出的地点较为合理。

(2分)因为它位于该镇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会给居民区带来大气污染(2分);距离铁路近,运输方便,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分)。

议员提出的地点不合理,因为它位于该镇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会造成该镇的大气污染(2分),填平沼泽地不仅费时费工费钱,还会破坏环境(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可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2分);可取得经济效益,筹措资金,有利于该镇城市化的发展(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主题